任恒
-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73027部队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柴油机结构振动和辐射噪声特性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集多体动力学方法、有限元方法、声学边界元方法于一体,对某柴油机结构振动和结构辐射噪声特性系统地开展了数值预测和分析工作。通过模态试验数据修正了发动机各部件及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确保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由计算所得发动机结构表面的振动速度值和试验值变化趋势一致,在部分频率段吻合较好。基于表面振动速度法通过Matlab编程获得了各部件的声功率级及其排序,能够有效地指导低噪声设计工作。通过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分别对不同激励工况下发动机结构振动响应和声学响应进行了预测,通过分析可知,在低频段范围内活塞激励和燃烧激励相对阀系激励对整机辐射噪声的影响大,高频段辐射噪声主要集中在1 700Hz左右频段,其中,阀系激励对该频段范围内辐射噪声的影响较大。
- 景国玺任恒张儒华宋英李洪武崔随现
- 关键词:柴油机辐射噪声多体动力学
- 疲劳试验密封方式对气缸盖应力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为对比密封方式对气缸盖疲劳试验结果的影响,对采用O型橡胶圈和气缸垫两种密封方式分别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应力测量试验,得到了同一气缸盖采用这两种密封方式时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采用O型橡胶圈密封时,气缸盖的应力值大幅度降低,气缸盖疲劳试验结果较开放。
- 刁占英任恒王延荣侯晔星侯岳纪志高张炜
- 关键词:气缸盖应变片密封
- 数字化柴油机结构建模流程设计被引量:1
- 2013年
- 在分析柴油机结构设计及数字化协同流程设计需求的基础上,以三维模型为数字化研究对象,提出了以骨架设计为核心,总体发布设计条件和集成系统设计信息过程的柴油机协同设计流程,并以某柴油机设计为应用背景,进行了数字化结构建模流程设计技术的实际验证。
- 张云静郝利剑柴国英李志鹏黄树和任恒
- 关键词:柴油机
- CNG发动机排气门—气门座磨损失效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针对某CNG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排气门—气门座严重磨损故障,采用宏观检验、几何学测定、化学成分测定、金相检验等手段,对该排气门—气门座的几何尺寸、金相组织、硬度等进行了检测分析,对排气门—气门座的磨损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发动机燃料、排气门—气门座材料匹配及配气系统结构设计等是影响排气门—气门座磨损失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排气门—气门座磨损状况的相关措施,经试验验证,改进效果良好。
- 胡立萍任恒周学东
- 关键词:天然气发动机排气门座磨损
- 多功能电控柴油机故障诊断仪研制被引量:1
- 2013年
- 介绍了一种基于高速、高性能单片机C8051F040的电控柴油机ECU故障诊断仪的软硬设计及其功能,该故障诊断仪通过RS232,CAN,USB多总线实现与ECU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大容量数据存储、液晶显示、Flash编程等多项关键技术,集参数设置、数据存储、信息多模式显示与通信等功能于一体,性能稳定、成本低,可用于多种数字化电控柴油机故障诊断。
- 焦玉琴任恒孟长江褚全红张春闫云艳靳范萍张炜宋兵闫新力桑茜
- 关键词:电控柴油机故障诊断仪
- 柴油机电控系统线束设计与防护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论述了柴油机电控系统线束的设计与防护,根据柴油机电控系统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结合线束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提出了柴油机电控系统线束材料和组件的选取原则,指出了线束设计要点,介绍了线束优化布置及连接等在线束防护中的具体应用。
- 和龙智海峰曹敬堂任恒李晨
- 关键词:柴油机电控系统线束
-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转速测量技术研究
- 2011年
- 分析了差分霍耳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利用差分霍耳传感器实现转速测量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电路。
- 杨俊恩任恒褚全红杨国鹏张维彪
- 关键词:柴油机电控系统
- 大尺寸异形轴类零件的滚磨光整加工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基于大尺寸异形轴类零件的实际光整需求,提出了滚磨光整加工实现方案,理论分析了影响相对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了偏心部分的加工均匀性,揭示了加工介质的"瞬时空区"规律和"运动趋向性"规律,得出了改善异形轴类零件加工效果,尤其是加工均匀性的解决措施。在研制开发设备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工艺的加工效果,尤其是对表面纹理、显微硬度、残余应力、清洁度等零件表面完整性指标的改善程度。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该工艺优于传统的砂带抛光,解决了大尺寸曲轴、凸轮轴光整加工的现实难题,对内燃机行业及相关轴类零件加工行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应用前景广阔。
- 李文辉杨胜强刘桂莲任恒
- 平座键轴加工变形工艺研究
- 2010年
- 研究了发动机机油泵主动轴在两端装卡、中间悬置磨削扁平面时产生变形的原因,分析了磨削余量对变形的影响。采用了改进的工艺措施,即多次磨削扁平面,并在每次磨完后磨外圆校正磨扁过程中产生的变形,结果表明,改进措施可以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 王好任恒李洪武赵敏建李强芮黎明
- 关键词:工艺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