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棉花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的新种质及其选育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棉花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的新种质的选育方法,具有亚洲棉(AA)、比克氏棉(GG)和陆地棉(AADD)三种遗传资源的A、D、G三个染色体组的稳定新种质。该种质表现为种子无腺体,当种子萌发后,下胚轴伸长,子叶...
- 黄晋玲渠云芳李炳林赵海燕赵兴华张晋龙刘义
- 文献传递
- 棉花不同茸毛性状近等基因系的选育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为了培育具有抗病虫优良性状的棉花新品种,并对棉花多茸毛基因进行定位克隆,从棉花三元杂种后代中选育了绿叶无茸毛和绿叶多茸毛近等基因系。以该近等基因系为供试材料,测定了具有不同茸毛性状的棉株间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及单宁含量的变化,通过光合生理与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相结合,初步探讨棉花不同茸毛性状近等基因系材料间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为今后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无茸毛与多茸毛棉花近等基因系的叶绿素a、b及总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蕾期较高,花期、铃期降低;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二者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铃期达到了顶峰。因此,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在近等基因系材料间差异不明显。无茸毛和多茸毛棉花纤维和种皮单宁含量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均为先升高再降低,纤维中的PAL活性多茸毛棉株逐渐下降,无茸毛棉株下降后再升高,而种皮中PAL活性上升至最高值后保值不变。PAL活性与单宁含量在材料间差异较大,绿叶多茸毛棉株高于绿叶无茸毛棉株。表明PAL活性和单宁含量与茸毛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 张晋龙刘义渠云芳康娜娜杜海烨黄晋玲
- 关键词:近等基因系茸毛性状叶绿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
-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茉莉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对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探究有助于其更好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茉莉素是一类来自于a-亚麻酸的重要植物内源激素,茉莉素的生物合成及其信号传导过程直接影响着植物花器官雄蕊的发育状况。而...
- 刘义
- 关键词:CMS茉莉酸Α-亚麻酸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