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胆道
  • 1篇胆道恶性梗阻
  • 1篇再梗阻
  • 1篇支架术
  • 1篇支架术后
  • 1篇乳酸
  • 1篇射频
  • 1篇射频消融
  • 1篇鼠脑
  • 1篇术后
  • 1篇黏膜
  • 1篇黏膜屏障
  • 1篇消融
  • 1篇脑出血
  • 1篇金属
  • 1篇梗阻
  • 1篇恶性
  • 1篇恶性梗阻
  • 1篇二胺氧化酶
  • 1篇D-乳酸

机构

  • 2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2篇薛翠华
  • 2篇姚俊
  • 2篇许亚平
  • 2篇叶强
  • 1篇欧希龙
  • 1篇张金
  • 1篇邱彩玉
  • 1篇张照果

传媒

  • 2篇现代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射频消融在胆道恶性梗阻金属支架术后再梗阻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胆道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治疗胆道恶性梗阻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biliary metallic stent drainage,EBMSD)术后再梗阻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临床确诊的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手术的晚期胆道恶性梗阻放置胆道金属支架后再梗阻的病例,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RFA,统计分析术后黄疸消退情况、胆道通畅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胆道恶性梗阻EBMSD后再梗阻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术,行RFA治疗后胆道平均通畅时间154 d(26~432 d),30 d通畅率为80%(8/10),60 d通畅率为60%(6/10),90 d通畅率为50%(5/10)。RFA术中仅1例患者出现腹痛,血尿淀粉酶正常,术后第1天患者腹痛自行缓解。无术后胰腺炎、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RFA术后1周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明显下降(分别是t=4.884,P=0.001;t=10.633,P=0.000),血清总胆红素下降(t=2.772,P=0.022)。结论:对于晚期胆道恶性梗阻放置金属支架后再梗阻的患者,RFA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叶强许亚平姚俊薛翠华欧希龙张金
关键词:胆道恶性梗阻射频消融
大鼠脑出血致肠道黏膜屏障损害的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应激状态下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组与对照组,脑出血组采用Nath改良法注射自体动脉血建立大鼠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实验步骤同脑出血组,但不注射自体动脉血,两组大鼠术后按1、3、6、12、24 h分为5个亚组,各亚组大鼠3只。通过测定各亚组大鼠血浆D-乳酸的浓度和小肠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来判定脑出血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取距回盲部5~8 cm小肠组织,制成光镜标本,观察肠绒毛结构的变化,采用四级评分系统(0~3分)对小肠损伤情况进行判定。结果:光镜下观察脑出血组大鼠第3、6、12小时的小肠黏膜屏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后1 h血浆D-乳酸水平即开始升高,第1、3、6、12小时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24 h后下降至略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大鼠小肠DAO活性明显下降,随时间变化持续下降,第6、12、24小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应激状态下可导致小肠肠道黏膜屏障损害。
叶强姚俊薛翠华张照果邱彩玉许亚平
关键词:脑出血肠道黏膜屏障二胺氧化酶D-乳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