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向东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湿地
  • 4篇土壤
  • 3篇湿地土壤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土壤理化性质
  • 2篇微生物
  • 2篇理化性质
  • 1篇沿江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组分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物化学
  • 1篇湿地生态
  • 1篇湿地生态恢复
  • 1篇碳库
  • 1篇碳库管理指数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机构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平究
  • 5篇孟向东
  • 2篇赵永强
  • 1篇杨艳芳
  • 1篇汪青
  • 1篇潘根兴
  • 1篇李泽熙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湿地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退耕年限条件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被引量:23
2013年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是评价湿地生态恢复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 a)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揭示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态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退耕5 a时显著升高,而后期变化平缓;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缓慢降低。退耕2 a湿地土壤生态特征仍与油菜地相似,退耕2 a后土壤生态特征开始向原始湿地方向演化。退耕20 a期间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强烈,而亚表层变化相对平缓。回归分析表明,除土壤pH和氮素含量的回归曲线拟合不显著外,退耕湿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恢复到原始湿地水平所需时间分别为19、23、31、26、27和22 a,快于亚表层土壤的20、31、51、40、30和23 a。
杨艳芳孟向东张平究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被引量:11
2011年
以安庆沿江湿地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和不同退耕还湖方式(自然水域且水产养殖-白荡湖和自然水域无水产养殖-菜子湖)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后白荡湖湿地土壤容重、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下降,而全磷含量有所增加;退耕后菜子湖湿地土壤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增加,而土壤容重和有效磷含量下降;历史水耕的菜子湖湿地土壤除有效磷含量外,土壤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历史旱耕湿地。退耕还湖为自然湿地相对于水产养殖更有利于湿地土壤生态恢复;相对于历史水耕土壤,历史旱耕湿地土壤生态恢复较为缓慢;土壤粘粒、有机质和全氮是评价湿地土壤生态恢复状况的良好指标。
张平究赵永强孟向东潘根兴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恢复下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破坏日趋严重,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土壤微生物在调控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探讨湿地土壤微生物在生态恢复下变化及响应机制,有利于认识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通过对湿地生态恢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降解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提出了当前利用土壤微生物在恢复湿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湿地生态恢复后土壤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对今后土壤微生物湿地修复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向东张平究李泽熙
关键词:湿地生态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活性
不同退耕年限对菜子湖湿地表土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退耕还湿后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变化和有机碳质量的评价是退耕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安徽菜子湖湿地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a)的湿地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含量与有机碳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土壤TOC、POC、MOC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且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增加过程中,以POC为代表的活性有机碳优先恢复,而以MOC为代表的稳定有机碳恢复相对滞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POC/MOC、TOC和POC的层化比(SR)增加,反映有机碳的活性明显提高。退耕期间所增加的有机碳在组成上以易降解的POC为主,在分布上以易降解的表层有机碳居多,因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并未明显提高。通过计算碳库管理指数(CPMI),发现土壤质量随着退耕年数增加而提高,根据CPMI变化趋势线,土壤质量大约需要13a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退耕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有机碳数量(碳库指数CPI)恢复较快,而有机碳质量(碳库活度指数AI)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二者分别需7.6和22.7a恢复到对照水平。
汪青张平究孟向东
关键词:颗粒态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安庆沿江退耕还湖18年的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以安庆沿江农田不同退耕还湖方式——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和湿地自然恢复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水田和旱地土壤作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18a(1991~2009年)后,在湿地自然恢复区,湿地土壤(深度为0~30cm)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减小;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亚表层土壤(深度为15~30cm)脲酶活性和表层土壤(深度为0~15cm)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退耕还湖18a后,进行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的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减小,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而其亚表层土壤蔗糖酶、表层土壤磷酸酶、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天然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已退耕还湖的湿地和参照农田土壤。退耕还湖后,湿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历史利用方式影响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湿地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张平究赵永强孟向东
关键词:湿地土壤微生物碳土壤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