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嘉

作品数:12 被引量:7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天文
  • 3篇射电
  • 3篇脉冲星
  • 3篇GPU
  • 2篇射电天文
  • 2篇射频
  • 2篇射频干扰
  • 2篇数据传输
  • 2篇塑料
  • 2篇污染
  • 2篇小清河流域
  • 2篇河流
  • 2篇RFI
  • 1篇地表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过程
  • 1篇多相滤波
  • 1篇多相滤波器
  • 1篇多相滤波器组
  • 1篇信道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广西大学
  • 1篇烟台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 12篇李嘉
  • 8篇张海龙
  • 8篇张萌
  • 8篇王杰
  • 8篇王万琼
  • 2篇李健
  • 2篇朱艳
  • 2篇托乎提努尔
  • 2篇张华
  • 1篇姜德娟
  • 1篇姜鹏
  • 1篇张婷
  • 1篇朱岩
  • 1篇裴鑫
  • 1篇王娜
  • 1篇李晓强
  • 1篇唐建辉
  • 1篇张华
  • 1篇聂俊
  • 1篇王润梅

传媒

  • 6篇天文研究与技...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物...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零拷贝的脉冲星GPU相干消色散算法被引量:1
2021年
射电脉冲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星际介质的影响,脉冲轮廓展宽变形,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信号进行消色散处理。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零拷贝的脉冲星数据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相干消色散算法,采用设备内存映射以消除主机到设备的拷贝开销,利用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的cuFFT库进行多批次傅里叶变换以提高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的效率,同时采用多线程实现了传递函数的加速计算。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中央处理器及图形处理器算法相比,本文的算法在数据量大时表现良好。
王博群张海龙王杰王杰王万琼李嘉王万琼李嘉
关键词:零拷贝图形处理器统一计算设备架构
新疆天文台天文观测数据传输日志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9年
新疆天文台望远镜产生的观测数据通过数据专线传输到新疆天文台本部数据中心进行长期存储。采用rsync进行数据传输,传输过程中没有详细的日志记录信息,无法对传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研新疆天文台数据传输的需求,设计并开发了新疆天文台观测数据传输日志系统。系统以新疆天文台南山站、奇台站的数据存储服务器和新疆天文台本部长期存储为基础,设计了日志系统的整体架构,实现了数据传输过程的日志记录。系统基于shell多线程技术及Qt框架,开发了后台服务程序及日志系统软件界面,实现了日志分析、统计备份与数据传输的可视化页面。
朱艳张海龙张海龙王杰王杰王万琼托乎提努尔李嘉
关键词:日志数据传输可视化
应用于射电天文的高效实时管道数据流传输与处理技术
2021年
针对超宽带及多波束接收系统海量天文信号实时高效传输与处理问题,对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的主流终端设备软件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超宽带接收设备要求终端系统软件能够在更宽带宽、更高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的条件下,实现数据流实时传输与处理。结合大口径射电观测设备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利用高速并行环形缓冲区实现数据流缓存,基于图形处理器集群实现数据流实时处理,基于BeeGFS实现分布式并行数据存储,模块化构建射电天文信号传输管道软件的设计思路。
张萌张海龙张海龙李健王杰王万琼李健王博群王万琼
关键词:射电天文
小清河流域地表水中15种抗生素的污染及分布特征
抗生素被广泛用于人类和畜禽养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或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牧和水产养殖.虽然大多数抗生素半衰期较短,但由于抗生素用途广,用量大,导致其具有"假持久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长期的潜在威胁[1].地表水中抗...
李嘉王润梅张瑞杰张华唐建辉吕剑
基于模板的瞬时RFI特征识别算法初探
2022年
瞬时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信号是最难以识别并消除的一类干扰。针对射电天文观测过程中遇到瞬时射频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射频干扰信号峰值的特征提取方法,利用该方法生成射频干扰信号的特征模板,并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DTW)算法和打分策略设计特征识别算法,实现了射频干扰信号识别以及分类功能,利用ARRL官网(http://www.arrl.org/sounds-of-rfi)提供的射频干扰数据完成了特征模板的交叉验证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射频干扰特征模板与同类别射频干扰相似度高,表明该算法能够对射频干扰进行识别和分类。该算法为瞬时射频干扰的特征提取以及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张亚州张海龙张萌张萌冶鑫晨王杰李嘉杜旭
关键词:射频干扰特征提取
RFI抑制技术在射电天文中的应用
2022年
针对射电天文观测过程中的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问题,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台站射频干扰抑制策略。根据各天文台站实际观测过程中遇到的射频干扰问题,分别从主动预防阶段、预相关阶段、后相关阶段、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研究了射频干扰的预防策略和抑制方法。详细分析了主动预防阶段可采取的方法,预相关阶段的自适应滤波和空间滤波方法,后相关阶段的VarThreshold, SumThreshold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探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全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U-Net等相关技术和方法在射频干扰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张海龙张亚州王杰王杰王万琼李嘉王万琼李嘉
关键词:射频干扰滤波阈值法
基于容器的脉冲星数据处理软件部署与测试
2023年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天文数据处理软件日趋复杂,天文数据处理环境的部署与管理日渐繁琐。利用容器技术将脉冲星数据处理环境封装成容器镜像并建立私有镜像库,科研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处理需求选择镜像,实现数据处理环境的快速部署。利用实体计算机、虚拟机和容器中对脉冲星基带数据进行相干消色散处理,对比不同平台的资源利用率与数据处理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容器的性能与实体计算机相近;在多任务并发的数据处理测试中,容器的资源分配更加合理,相较虚拟机可以提高计算资源利用效率。在新疆天文台脉冲星数据处理服务器上实现了基于容器的数据处理架构部署,设计并开发了容器管理图形用户界面,通过优化多用户登录、身份验证、数据卷挂载管理等功能,提高利用容器技术进行天文数据处理的效率。
冶鑫晨张海龙王杰王杰张亚州张萌李嘉杜旭
关键词:脉冲星数据处理虚拟化
海洋微塑料物理迁移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3
2018年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充分认识海洋微塑料迁移途径和归趋行为,掌握其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够为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海洋中物理迁移过程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影响微塑料运移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风、浪、流等海洋动力过程,生物作用和塑料的粒径、形状等物理性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李嘉李艳芳李艳芳
关键词:影响因素
脉冲星数字终端技术综述被引量:8
2019年
脉冲星数字终端是脉冲星观测和搜寻的重要设备,可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及脉冲星信号处理.随着脉冲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脉冲星数字终端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需要在更宽带宽、更高的时间分辨率与更高的频率分辨率下进行高速采样、实时分析与处理.本文以国内外主要脉冲星观测射电望远镜为基础,回顾了脉冲星终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目前主流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脉冲星数字终端的现状.在调研和分析已有和正在研制的脉冲星数字终端的基础上,构思和讨论了采用开放RFSoC平台+GPU集群为基础的QTT终端系统的设计方案和研制思路.
张海龙张萌聂俊聂俊托乎提努尔王博群朱艳王杰冶鑫晨王万琼王杰李健李嘉裴鑫李健
关键词:脉冲星数字终端射电望远镜GPU
微塑料表面土霉素的吸附-解吸机制与动力学过程被引量:18
2017年
采用批量平衡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土霉素(OTC)在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两种微塑料表面的吸附-解吸特性,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探究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OTC在两种微塑料表面的吸附量为:PS-纯水>PE-纯水>PS-海水>PE-海水,分别用线性模型、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程度最高,OTC在两种微塑料上的吸附呈现明显的非线性(n=0.25—0.77),吸附位点存在异质性.吸附过程中没有出现新的基团,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以及表面微孔填充是OTC吸附的主要机制,微塑料表面存在的褶皱,裂隙等不规则结构提供了OTC吸附位点.微塑料表面OTC吸附动力学是多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为0.0037—2.8 g·mg^(-1)·h^(-1),颗粒内扩散可能是主要的反应速率控制步骤.解吸实验结果显示,OTC的累积解吸量为:PS-纯水>PE-纯水>PS-海水>PE-海水,解吸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张凯娜李嘉李嘉张华
关键词:解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