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国丽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土地利用方式对晋南黄土高原村域范围内土壤pH值与养分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与养分的分布特征、变异情况及其相关性,探讨晋南黄土高原村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pH值与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呈微碱性,分布特点是核桃园>谷子地>玉米地>苹果园;有机质缺乏,其含量分布特征是核桃园>玉米地>苹果园>谷子地;碱解氮缺乏,速效钾丰富,但二者含量分布特点均表现为苹果园>核桃园>玉米地>谷子地;速效磷较丰富,其含量分布特点为苹果园>核桃园>谷子地>玉米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苹果园的速效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而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速效养分含量差异不明显。空间变异分析表明,除了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为小变异外,其他项目均为中到高度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pH值与各土壤速效养分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两两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 冀晴张永清柴国丽王璐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土壤养分
- 忻州市糯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通过研究忻州市糯玉米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发展现状及优势,指出糯玉米产业普遍存在的缺少龙头企业、加工产品类型较少且质量不一、市场开发不够、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大力推进政府对于糯玉米产业的扶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中介和纽带作用、加大宣传、打造品牌等促进忻州市糯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为忻州市乃至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 冀晴张星柴国丽张永清
- 关键词:糯玉米优势产业
- 中国古今人物的时空分布特点被引量:3
- 2016年
- 对于中国古今人物时空分布的已有研究,多着眼于局域、断代和某领域人才的分析。从B.C.600年开始止于A.D.1970年,逐年逐省域地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1中国古今人物数量具有与时变化的特点:B.C.1—B.C.600年仅有45人;A.D.1—1850年,有6个人物数量"高峰"与6个"低谷";1851—1950年间,人物数量陡增,形成人物数量的巍然"山体"与"主峰"。2B.C.600—A.D.100年,人物的省域分布较为集中;101—1800年,人物重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但省域人物数量分布的均匀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1801—1970年,人物省域分布趋于相对均匀化。3A.D.1000年之前,中国人物的分布以北方省域为重心,主要分布在豫、鲁、陕、冀、晋等省域;1000年之后,人物重心移至南方,截至1800年,主要分布在苏、浙、赣、皖、闽等省域;1801—1970年,中国人物主要分布于苏、浙、冀、鲁、湘、粤、川、鄂等省域。4中国"南方"与"北方"的人物数量之比,近乎黄金数0.618;四个时段(B.C.600—A.D.100年,101—1000年,1001—1800年,1801—1970年)的人物数量,四六分割,其值不仅与黄金数接近,且与人物的实际省域分布相一致。
- 柴国丽张永清贾文毓杨云龙冀晴
- 关键词:黄金分割
- 临汾市汾河公园绿地土壤质量状况评价
-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接触自然、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公园绿地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和能量循环转化的必要环节,也是城市植被的立地基础和生长介质,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公园绿地土壤常受到城市活动...
- 柴国丽
- 关键词:公园绿地土壤质量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 临汾市汾河公园东岸不同区域绿地土壤肥力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为探明汾河公园东岸不同区域绿地土壤的肥力特征,为汾河公园及汾河段在建的其它公园土壤肥力管理提供借鉴,以临汾市汾河公园东岸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pH、有机质、速效养分几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汾河公园东岸土壤整体肥力较差,但表层土壤经过改良后肥力特征有所改善;各肥力指标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有差异:pH和速效钾均形成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氮近岸人行道和车行道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者与绿化带间人行道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机质和有效磷未形成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区域绿地土壤综合肥力依次为近岸人行道>车行道>绿化带间人行道。
- 柴国丽张永清冀晴王璐杨云龙王国华
- 关键词:公园绿地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 五台山风景区交通现状及对策研究
- 2017年
- 五台山风景区申遗成功后,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和高速公路的不断完善,自驾车和游客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由此出现了景区内交通拥堵以及由其引发的景区管理部门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和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冲突等诸多问题,使景区的发展受到制约.如何破解景区交通的"瓶颈",是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五台山风景区的实地观察,针对景区内交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促进五台山风景区交通条件以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更好地利用五台山风景区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 王璐张永清冀晴柴国丽
- 关键词:五台山风景区旅游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