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华 作品数:27 被引量:134 H指数:8 供职机构: 贵州财经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更多>>
一种富硒功能性刺梨专用叶面肥及其生产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刺梨专用叶面肥技术领域的一种富硒功能性刺梨专用叶面肥及其生产方法和应用,所述刺梨专用叶面肥包括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水250‑450份;DRNa‑SeNPs 50‑100份;硝酸铵1‑10份;硼酸1‑10份;... 罗伟 苏志华 邹军 王静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2018年 基于2005和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贵阳市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大幅增加,水田和旱地大幅下降,其他地类变化相对较小;水田和旱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最为突出;(2)10年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以下降为主,生境退化程度增加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下降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和西部;(3)生境退化程度热点变化以低值减少和高值减少为主;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空间变化主要分布于南部。退耕还林政策及快速城镇化引起的水田和旱地转化为有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是导致该区生境退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韩会庆 王喆 张英佳 苏志华 尹昌应关键词:土地利用 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以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为例 被引量:10 2018年 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中出现专业失衡、课程体系不合理以及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为此,结合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实施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彭亚君 徐筑燕 魏媛 苏志华关键词:大类招生 2011-2050年贵州省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018年 为探究未来贵州省极端气候变化发生趋势与空间格局,在利用中国天气发生器NCC/GU-WG Version 2.0模型对2011—2050年逐日降水量、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和变化趋势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2011—2050年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间,日最高温气温(TXx)、日最低气温(TNn)、暖日指数(TX90p)和持续暖期(WSDI)每10a分别增加0.1℃,0.03℃,0.23d和0.4d;冷日指数(TX10p)和持续冷期(CSDI)每10a分别下降0.1d和0.26d。最大日降水量(RX1day)、5日最大降水量(R5D)、强降水量(R95T)、日降水量强度(SDⅡ)和连续湿日(CDD)每10a分别增加1.02mm,1.31mm,5.63mm,0.01mm/d和0.05d,连续干日(CWD)每10a下降0.11d。极端气候指数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格局异质性突出。气候变暖和地形是影响贵州省极端气候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韩会庆 张娇艳 苏志华 陆艺贵阳城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和复合污染特征 被引量:4 2020年 选取贵阳市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发布的PM2.5、PM10、SO2、NO2、CO和O3实时浓度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插值法研究贵阳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和复合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贵阳市2014-2018年主要污染物PM2.5和PM10的年平均浓度逐渐下降,光化学污染物O3年平均浓度有所增加,空气质量逐渐转好,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效果;(2)2018-2019自然年PM2.5、PM10、NO2和O3在春季污染最严重,SO2和CO在冬季污染最严重,反映出污染源、阶段性燃料燃烧和二次离子生成等因素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不同;(3)PM2.5和PM10日变化特征为“午峰晚峰”型,峰值发生的时间因季节而异,主要由不同季节人类作息的起止时间不同所致,O3日变化为单峰型,夜间O3浓度较低,从早晨8:00点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在15:00-16:00点左右达到峰值;(4)PM2.5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部分郊区和工业区较高,市中心居民区较低的特征,指示城市建设向郊区推进。O3浓度呈现出市区低、郊区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郊区植被覆盖好,释放的天然源VOCs促进了O3生成;(5)主要污染物O3与颗粒物PM2.5和PM10在春季造成的复合污染最为严重,在夏季O3与PM10造成一定程度的复合污染,在秋冬季O3浓度最低,O3与颗粒物不产生复合污染;一天之内同一时刻O3与颗粒物不会产生叠加从而造成复合污染。 苏志华 韩会庆 陈波关键词:大气污染物 复合污染 乡村旅游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研究——基于湖北省竹溪县的实证 被引量:2 2023年 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研究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协整关系和耦合关联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发展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探究2009-2021年竹溪县乡村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进而揭示乡村旅游发展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机理。结果显示:2009-2021年,竹溪县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两系统由严重失调逐渐发展为优质协调。竹溪县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发展两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需继续探索实现竹溪县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的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罗伟 邹军 苏志华 冯建中 唐晋 王倩关键词:乡村旅游 县域经济 新冠疫情“封锁”对贵阳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 2021年 新冠疫情“封锁”为研究极限减排对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建立了“天然实验室”。本文通过多尺度对比贵阳市“封锁”前后不同阶段的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浓度变化,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资料,研究疫情“封锁”对贵阳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封锁”对6项污染物的影响明显不同,一级“封锁”导致PM2.5、PM10、SO2、NO2和CO平均浓度分别比“封锁”前期下降了3.23%、14.84%、0.08%、52.45%和22.30%,而O3平均浓度则上升了33.88%。NO2对疫情“封锁”的响应最为明显,其浓度大幅下降与疫情期间严格的交通管制有关。机动车活动水平下降减少了空气中的NO浓度,导致对O3的“滴定”作用减弱,从而使一级“封锁”期间O3浓度大幅上升。PM2.5平均浓度在一级“封锁”期间下降幅度较小,可能与气体–颗粒转换生成更多的硫酸盐气溶胶有关。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具有重要影响。在二级“封锁”期间日照时数和温度显著上升,相对湿度明显下降,光化学反应较为活跃,导致O3浓度显著上升。日照时数增加,气温升高使扬尘作用加强,导致空气中的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明显增大。本研究的启示为:采取减排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时有必要制定预防O3污染的方案,并关注气体–颗粒转换产生的二次气溶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志华 刘婷关键词:污染物 气象条件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西南地区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演变与预测 2024年 [目的]探明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为优化西南地区烤烟种植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反距离插值法,基于CMIP6(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单模式气候预测数据,研究未来西南地区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南地区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以中适宜区为主,其面积占比均大于28%,其次是高适宜区和低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较小;高适宜区和低适宜区的面积和占比上升较为突出,中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均下降显著;与1970—2000年相比,未来各情景大部分时期高适宜区和低适宜区的面积和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中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和占比均呈下降趋势。[结论]西南地区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总体呈增加趋势;各时期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变化空间异质性突出。 罗伟 苏志华 韩会庆 白玉梅 汪濛 邹军 段艳杰 王家梅 方常远 王倩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适宜性 烤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农产品品牌建设路径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禹谟醋为例 2025年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增强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从贵州省金沙县禹谟镇禹谟醋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乡镇地区的农产品虽然有“三品一标”的加持,但发展仍旧缓慢。利益主体品牌意识薄弱,受益主体品牌维权意识不足,政府“强引擎”作用发挥不到位等是其主要原因。针对此,通过“政府主导+合作社协同”和“合作社主导+政府协同”两种品牌建设路径,合理优化政府与合作社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乡镇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水平,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张贵诗 苏志华 敖贵艳关键词:地理标志 甘肃省降水集中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指数遥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2021年 降水的年内分配对作物生长、水资源利用和全球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降水集中指数(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PCI)能很好地表征降水在一年内的集中分散程度大小,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基于甘肃省27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的逐月、逐日降水数据,采用Sen斜率来计算PCI值的变化趋势,并采用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变换等方法来分析研究区PCI与若干气候环流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多年平均PCI值为20.3,最大值为26.3(1980年)、最小值为16.6(2016年),表明年降水分布处于中高集中度范围。从长期趋势来看,研究区年PCI值呈下降趋势,变化递减率为-0.54/10 a;但年内降水还是集中在某几个月份内。甘肃省年平均PCI值的空间变化趋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这说明东南部年降水呈现出逐渐趋于集中的趋势,而该地区西北部年降水分配却有逐渐趋于均匀的趋势。从四季来看,该区域春、夏、秋季的SPCI值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空间差异明显,SPCI值呈现出东南部低而西北部相对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SPCI值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空间变化差异最显著;说明甘肃东南部和中部地区的降水在冬季分布相对均匀,而西北部冬季降水具有高度集中性,也就是降水可能发生在某一个月内。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谱分析表明:甘肃省年降水集中度与大气环流指数PDO,AO,ENSO和SS等存在共振周期,但相关性在不同时域中却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该地区年PCI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受到大气环流指数的影响。 张克新 苏志华 刘金林 曹立国关键词:降水集中度 大气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