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斌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裂变径迹
  • 2篇磷灰石
  • 1篇热历史
  • 1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隆升
  • 1篇隆升剥蚀
  • 1篇南缘
  • 1篇金矿
  • 1篇矿带
  • 1篇阿尔泰山南缘
  • 1篇白垩纪
  • 1篇剥蚀
  • 1篇长江中下游成...
  • 1篇成矿
  • 1篇成矿带
  • 1篇大地构造意义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2篇袁万明
  • 2篇刘海涛
  • 2篇田朋飞
  • 2篇薛斌
  • 1篇杨晓勇
  • 1篇宋高
  • 1篇赵文菊

传媒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质学报

年份

  • 2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的剥露历史和古地形恢复被引量:5
2012年
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阿尔泰山南缘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对古地形进行恢复。对所获得的11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变化分布于99.1-43.7 Ma之间。该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平均视剥露速率为0.050 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阿尔泰山南缘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历史: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晚期(约120-75 Ma),剥露速率为0.044 mm/a;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约75-70-50 Ma),剥露速率为0.070 mm/a;中新世以来(约20-15 Ma-现今),剥露速率为0.081 mm/a。对研究区进行古地形恢复显示,自白垩纪(120 Ma)至今,平均剥露幅度达约5 km,古地形海拔降低约0.8 km。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古地形海拔仅在17.5-50 Ma期间保持基本稳定,其他阶段均有降低的趋势。早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与蒙古-鄂霍茨克海最后阶段的闭合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蒙古板块的最终收敛和碰撞有关;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的构造活动则是受拉萨地块、Kohistan-Dras岛弧增生的远距离影响;中新世以来快速隆升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
刘海涛袁万明田朋飞薛斌宋高赵文菊
关键词:隆升剥蚀磷灰石裂变径迹阿尔泰山南缘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抛刀岭金矿裂变径迹研究及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10
2012年
抛刀岭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安庆-贵池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中首次发现的斑岩型独立金矿床。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分析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裂变径迹长度处于11.9±1.8μm和13.2±1.6μm之间,表明样品在后期受构造热事件的影响,样品长时间处于退火带温度,长度直方图总体呈现单峰特征,受隆升冷却作用控制明显。通过对同组年龄(x2检验值>5%)和混合年龄(x2检验值<5%)进行分析,所测年龄位于123Ma和19Ma之间,可以将年龄分为5组:123.0Ma,107Ma,86Ma,52Ma,19Ma。裂变径迹热历史可以分为4个时期:缓慢冷却期,从150~90Ma;快速冷却期,从90Ma至65~58Ma;缓慢冷却期,从65~58Ma至18~12Ma;快速降温期,从18~12Ma至今。自中侏罗世以来,江南隆起带受控于太平洋板块构造,太平洋板块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活动,其运移方向和活动强度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研究地区所测裂变径迹年龄划分时代与太平洋形成后不同产状洋岛链出现的时代吻合,热历史模拟结果和太平洋板块不同期次活动相关。通过热历史模拟和构造分析,可推测热历史不同阶段的形成是不同时期太平洋板块运动的结果,样品混合年龄亦证明了构造活动的多期次性。可以推断贵池地区自白垩纪以来的构造运动与太平洋构造带活动密切相关,其多期构造演化是对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响应。
田朋飞杨晓勇袁万明刘海涛薛斌
关键词:裂变径迹磷灰石热历史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