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畅

作品数:24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页岩
  • 11篇盆地
  • 10篇页岩油
  • 6篇松辽盆地
  • 4篇细粒
  • 4篇陆相
  • 4篇柴达木盆地
  • 4篇储层
  • 3篇地质
  • 3篇油气
  • 3篇青山口组
  • 3篇凹陷
  • 2篇岩相
  • 2篇油层
  • 2篇油田
  • 2篇甜点
  • 2篇重力流
  • 2篇重力流沉积
  • 2篇孔隙
  • 2篇古近系

机构

  • 24篇中国石油天然...
  • 9篇中国石油
  • 5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新疆...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4篇刘畅
  • 7篇朱如凯
  • 6篇吴松涛
  • 4篇冯有良
  • 3篇张天舒
  • 3篇杨智
  • 3篇白斌
  • 3篇张洪
  • 2篇卞从胜
  • 2篇穆剑东
  • 2篇任康绪
  • 2篇付秀丽
  • 2篇周海燕
  • 2篇张金友
  • 2篇李永新
  • 2篇张斌
  • 2篇王华建
  • 2篇赵文智
  • 2篇刘合
  • 2篇何辉

传媒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石油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石油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科学前沿...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化学-沉积相分析-研究细粒沉积岩系和非常规储层的新方法
刘可禹刘畅操应长王晓琦葸克来朱如凯
超临界CO_(2)+水力携砂复合体积压裂工艺对陆相页岩储层的改造机理及效果被引量:11
2022年
中国陆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陆相页岩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很难实现大规模体积压裂。由于缺乏针对性储层体积改造技术,中国陆相页岩油气领域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为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难题,综合利用压裂模拟、微观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富含油页岩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复合体积压裂具有降低页岩储层破裂压力、形成复杂缝网和溶蚀改善储层渗流通道的优势。在陆相页岩油领域设计并使用超临界CO_(2)复合体积压裂工艺,对吉页油1HF井成功实施了21段/1431 m水平井压裂,并采用人工裂缝反演、不稳定试井、微地震监测、返排液分析、油源对比等技术进行压后效果评价。现场实践证实,该项技术效果显著,有效改造体积是常规水力压裂的2倍,实现了高黏土矿物含量强非均质性陆相页岩层系大型体积压裂,支撑吉页油1HF井获得稳产16.4 m^(3)/d的高产工业页岩油流。
刘卫彬徐兴友刘畅陈珊白静李耀华
关键词:松辽盆地青山口组
火山岩储层构造–成因分类探讨
2014年
火山岩传统分类强调岩类学内涵,与储集空间联系不紧密,不能满足油气勘探中储层研究的需要。基于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及其成因分析,归纳了6种与储集空间联系最紧密的因素,结合传统岩类学方案和前人认识,建立了油气勘探中火山岩储层分类新方案。
任康绪王小军刘畅吴宝成穆剑东王海明
关键词:储层分类火山岩储集空间
辽河盆地于楼油层地质体的分类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蒸汽吞吐开采进入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辽西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多种资料,开展储层地质体分类研究,为稠油热采储层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提供地质依据。优选充分反映储层地质体特征的有效厚度、净总厚度比、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夹层频率等参数,将目的层地质体划分为A、B和C 3类。利用地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YⅠ层和YⅡ层共470个有效数据点进行统计分析,完成地质体分类评价。从分类结果看,不同类型地质体平面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控制,YⅠ层以A、B类地质体为主,YⅡ层以C类地质体为主。地质体分类结果与开发效果匹配较好,蒸汽驱开发效果受地质体控制:A类地质体所在区域的蒸汽驱开发效果较好,C类的通常蒸汽热采开发效果较差,B类的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扩大试验区的蒸汽驱应以A类地质体发育的区域为重点。
陈欢庆许磊刘畅衣丽萍樊涛洪垚
关键词:地质体蒸汽驱蒸汽吞吐辽西凹陷辽河盆地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古页8HC井地质剖面特征被引量:11
2022年
为弄清古龙页岩储层的岩性、物性及脆性等特征,在古龙凹陷部署了一口全井段取心井——古页8HC井。岩心精描以及元素分析表明,Q1—Q9油层沉积时期,古龙凹陷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发育了厚层的富有机质页岩,可细分为4种岩性:页岩、粉砂岩、介壳灰岩以及白云岩。按照“构造+岩性”的划分原则,结合岩性含量特征,将岩相划分成4类:纹层状页岩相、夹层状页岩相、块状白云岩相及块状粉砂岩相。古沉积环境为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淡水—微咸水+弱物源+强还原环境,为有机质形成与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通过对储集性、含油性以及可压性3项指标综合评价可知,Q1—Q3油层储集空间类型丰富,物性条件好,含油性优越,可压性能满足页岩油施工要求,是目前大庆油田中高熟页岩油勘探的最有利层段。
何文渊何文渊冯子辉白云风张金友赵莹白云风高波付秀丽
关键词:地质剖面沉积相四川盆地
泥岩与页岩特征辨析被引量:6
2022年
细粒沉积岩类型复杂,原因是其定义基于结构粒度概念,缺乏对矿物成分的有效约束,加之,不同学者是在不同尺度下对构造现象进行描述,使得细粒沉积岩缺乏较为科学、系统的分类。为辨析泥岩与页岩的特征,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沉积学教材及相关文献发现:细粒沉积物(粒径小于62.5μm)的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进入人们的视野,后被广大研究人员广泛接受,且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可依据粒度大小,进一步将细粒沉积物划分为黏土级颗粒(粒径小于3.9μm)和粉砂级颗粒(粒径介于3.9~62.5μm之间)。但是,国、内外沉积学界对细粒沉积物“泥”(泥级颗粒)的粒径划分不同,欧美学者一般将“泥”界定为粒径小于62.5μm,包括黏土级颗粒与粉砂级颗粒。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沿用了前苏联的方案,“泥”的粒径对应黏土级颗粒即小于3.9μm,这一分歧是导致泥岩与页岩等概念使用混乱的根本原因。概而言之,固结的泥岩具有与页岩相同的粒级结构和组分,但是不具备页岩的“纹层”或“页理”构造特征;辩证而言,“纹层”强调沉积过程所形成的垂向层理差异,而“页理”则是成岩过程受风化作用影响形成的力学薄弱面。从泥岩和页岩的矿物组成看,存在石英和长石硅质矿物、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的混合沉积作用的影响,需要从沉积成因出发,结合构造特征,综合矿物类型、有机质丰度和颗粒来源等因素对泥岩和页岩进行岩性岩相分类。实践表明,页岩油气的开发动用需要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辨析泥岩和页岩的特征差异性对产层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蔡毅朱如凯吴松涛刘畅
关键词:泥岩页岩纹层页岩油气
咸化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柴西坳陷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被引量:6
2023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属于典型的咸化湖盆,通过岩芯观察和X射线衍射全岩、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在此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及页岩油具有明显的特性:(1)页岩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岩性以纹层状云灰岩和层状灰云岩为主;(2)烃源岩具有低TOC、高转化率的特点,游离烃含量高,具有明显的石油“超越效应”,而且页岩的含油性和生烃潜量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正相关性;(3)储层表现为特低孔、特低渗的特点,黏土矿物类型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有利于页岩油的稳产和高产;(4)地层压力系数高,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柴西坳陷E32页岩层系厚度大、面积广,为了评价其资源潜力,将柴西坳陷划分为小梁山、英雄岭、扎哈泉和茫崖4个凹陷,首先应用成因法计算资源量,然后用体积法、容积法和类比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最终用德尔菲法确定页岩油总的资源量为69×10^(8)t。本文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明确了咸化湖盆页岩油独特的地质特征,指出富油层系的岩性组合;(2)提出了计算吸附烃的计算公式,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页岩油资源量的评估方法;(3)资源量的落实证实了柴西坳陷具有可观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坚定了勘探信心;(4)多因素综合划定的I类有利区带面积为2460km^(2),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现实领域。
郭泽清龙国徽周飞唐丽姜营海白斌张静刘畅王艳清张博策贾生龙
关键词:页岩油资源潜力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层系优势岩相及其控储因素
2024年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判识了岩相类型,系统研究了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差异,提出了优势岩相和控储主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块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70%)、层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70%)、纹层状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和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4种岩相。块状灰云岩和层状灰云岩孔隙以晶间孔为主,储集空间大且连通性好,孔隙中含油指数高,为优势岩相;纹层状混积岩基质孔隙发育较差,纹层密集发育的混积岩渗透性较好;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较差。优势岩相成储过程受3方面因素控制:①碳酸盐矿物组构决定宏孔发育程度;②陆源长英质细粒沉积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控制比表面吸附性;③纹层发育程度最终改善储层渗透性能。
张洪冯有良刘畅杨智伍坤宇龙国徽姚健欢孟博文邢浩婷蒋文琦王小妮魏琪钊
关键词:储层特征页岩油古近系柴达木盆地
陆相页岩油可动烃富集因素与古龙页岩油勘探潜力评价被引量:21
2023年
通过对中国主要中高熟页岩油探区的地质特征和生产实践分析,结合分析化验结果,提出陆相页岩油能否投入规模开发需要兼备3个条件:初始产量有经济性、单井累计采油量有经济性与经试采证实的可动用储量有规模,明确了可动烃数量与品质是决定页岩油能否经济开发的关键,也是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提出可动烃富集评价指标包括:(1)形成滞留烃的物质基础,以TOC>2%为必要条件,3%~4%最好,母质类型为Ⅰ—Ⅱ1型;(2)滞留烃流动性,与烃组分构成及其中轻/重烃组分流动特征密切相关,可从热成熟度(R_(o))、气油比(GOR)、原油密度、烃组分构成品质、保存条件等方面评价;(3)工程关联要素,包括孔喉主分布区、储集物性(含裂缝)、页理特征与成岩阶段。据此建立3类13项评价指标及参考值,评价认为古龙页岩油轻质油带可动烃富集条件最有利,其次为稀油带和黑油带,其中R_(o)>1.2%、压力系数大于1.4、有效孔隙度大于6%、原油密度小于0.82 g/cm^(3)与GOR>100m^(3)/m^(3)的轻质油资源量20.8×10^(8)t。古龙页岩油可依据页岩油流动特征,按资源甜点、工程甜点和致密油型甜点分类勘探开发,是中国最具希望实现规模突破和建产的陆相页岩油分布区。
赵文智卞从胜李永新张金友何坤刘伟刘伟张斌雷征东刘畅关铭刘诗局
中国断陷和坳陷湖盆高可容纳空间层序细粒重力流沉积及其页岩油意义
2024年
重力流包括粗粒和细粒重力流,是深湖环境最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其中,细粒重力流能成为非常规页岩油的“甜点段”。研究该沉积在陆相湖盆层序格架中的分布规律,对页岩油“甜点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湖盆重力流发育与层序格架的系统对比研究发现,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高可容纳空间沉积层序中。断陷湖盆的低位域(LST)湖底扇近端发育粗粒重力流沉积,远端发育薄层细粒重力流沉积,其分布受沟谷和同沉积构造坡折的控制。水进体系域(TST)发育细粒水道—堤—朵叶体系。高位体系域(HST)发育非限定水道湖底扇,细粒重力流沉积分布在扇的远端。坳陷湖盆的水进体系域(TST)主要发育受洪泛影响的大型细粒水道—堤—朵叶体系,而在湖盆挠曲坡折的较陡斜坡发育细粒湖底扇体系。高位域(HST)及低位域(LST)既可形成细粒湖底扇体系,也可发育细粒的水道—堤—朵叶体系。分布在湖底扇远端和水道—堤—朵叶体系的细粒重力流沉积能形成页岩油的“甜点段”。泥流沉积形成页理型“甜点段”,细粒碎屑流、细粒浊流、细粒异重流和细粒过渡流沉积形成纹层型、层理型“甜点段”,细粒浓缩密度流沉积只形成层理型“甜点段”。细粒重力流沉积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甜点段”。
冯有良邹才能杨智蒋文琦张天舒张洪刘畅王小妮
关键词:页岩油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