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
-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试论清代湘西地区外来作物引入的得与失
- 2019年
- 清朝是中国引入外来作物较为频繁的时期。引入的物种既包含粮食作物,也有大量的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这些作物产量高、易运输、好储存,无论是对国家的税收,还是国家的规范管理都有利无弊,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和种植。然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运行的规律,能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些作物在适应其生长的自然与生态背景下推行,将取得可观的收益,作物也能与生态系统达成耦合状态,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反之,与种植地的生态系统不相兼容,则会引发生态问题和文化变迁。其间,到底呈现为'得'还是'失',不仅与作物自身的生物属性有关,还与相关民族文化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为此,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对湘西地区外来作物引入的得失过程展开分析讨论,总结其间的经验与教训,期望为当代的生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杨秋萍吴俊
- 关键词:文化生态
- 第九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区域社会、民族走廊与国家认同”研讨会综述
- 2016年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西南民族大学、吉首大学共同主办,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区域社会、民族走廊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9月10—11日在湖南吉首召开。
- 刘海涛马小斐吴俊
- 关键词:民族研究区域社会国家认同民族走廊
- 清代以降舞水流域宗族文化与当地古村落保护研究--以荆坪潘氏家族为例
- 清代以降,舞水流域由于木材贸易以及儒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诸多宗祠以及宗族文化在这一流域产生。在从清代到民国以至于当代的历史过程中,居住在这一流域的人们基于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与热爱。结合自身的宗族文化,对当地的古村落进行了很...
- 吴俊
- 关键词:清代古村落保护
- 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的攀附、正统性与社会建构分析——以贵州鲁屯李氏家族为个案
- 2017年
- 自明初调北征南和清改土归流以后,大量外来客民涌入黔西南。他们的到来引发了和当地土著的冲突与竞争。当王朝国家势力进入后,无论是当地土著还是外来客民,都选择了顺从王朝国家的发展,以"攀附"这一特殊的策略建构着他们的应对。"攀附、正统与社会建构"的这一过程反应了清代黔西南地方历史的发展。以一定代表性的"鲁屯李氏"作为个案研究,有利于我们窥视这一时期历史过程所揭示的社会文化内涵。
- 吴俊杨秋萍
- 关键词:正统性社会建构
- 论黔西南地区民族生态文化遗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
- 2018年
- 黔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北部普安地区为寒冷的高原台地,南部为南北盘江河谷地带。改土归流前,居住在此区域的各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不断的适应过程中,最终形成和构建了一套适应这一地区自然生境的民族生态文化遗产。因此我们认为民族生态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各族群自身的文化与所处的自然生境和社会环境通过族际互动而形成的一套人为生存信息体系。通过对黔西南地区民族生态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兼容性为个案研究进行解读,可以进一步推动人们认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遗产与地理环境的兼容性,而且也有助于当代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探讨。
- 吴俊
- 关键词:地理环境兼容性
- 乡规民约碑所见清代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被引量:2
- 2016年
- 黔西南所存清代乡规民约类碑刻为数众多,反映了清代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乡村治理上注重教化,倡导人伦有序;注重风水,希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公议,强调集体意志。在道德滑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乡规民约碑所承载的黔西南少数民族治理文化遗产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邱靖周会吴俊高霞
- 关键词:少数民族乡村治理
- 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现状综述被引量:3
- 2016年
- 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较为丰富,是开展区域史研究、提升黔西南州文化软实力和发展壮大黔西南州文化旅游产业较为重要的资源。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但存在拓片未集中整理发布、相关著述未附拓片,分类不合理、资料漏收、铭文移录错误以及点校粗疏等多方面问题,客观上限制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制约了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立足某一类碑刻所开展的多方面研究,针对某块碑刻所开展的具体研究,以及运用碑刻资料对区域社会史进行的研究。
- 徐海斌吴俊周会高霞
- 关键词:地方志
- 地名、碑刻与历史:清代以来黔西南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在清代中后期,黔西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乡规民约碑刻和具有教化意义的地名。碑刻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是禁赌防盗、禁止奸淫、预防盗匪、保护环境等方面。这些具有教化作用的地名和乡规民约的出现,对当时黔西南地区乡村社会的治理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中优秀的乡村治理经验,对于今天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李启志吴俊
- 关键词:地名碑刻清代以来乡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