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强
- 作品数:33 被引量:212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麂活动模式分析被引量:21
- 2015年
- 2012年8月—2013年10月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的森林动态永久监测样地(大样地)中布设35台红外相机,通过对红外相机所拍摄到的赤麂Muntiacus muntjak照片进行整理,利用3个动物活动模式指标(日活动差异指数α、昼行性指数β、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对赤麂的活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赤麂日活动模式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t=6.445,df=11,p<0.01),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双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6:00-10:00和16:00-20:00。每月的昼行性指数β存在极显著差异(t=24.459,df=14,p<0.01),但β平均值为0.58,即β>13/24,表明赤麂主要营昼行性生活。每月α值间差异显著(t=13.278,df=14,p<0.01),雨季α值明显高于旱季。日活动模式的峰型(γ值)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t=-0.265,df=22,p>0.05)和年度差异(t=0.043,df=22,p>0.05),但峰值出现的时间都存在季节性和年度差异。
- 汪国海施泽攀李生强周岐海
- 关键词:赤麂活动节律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赤腹松鼠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在广西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70 hm^2)共布设了35台红外相机,对分布其中的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并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分析,探讨赤腹松鼠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赤腹松鼠的活动节律存在极显著差异(t=7.414,df=13,P<0.01),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7:00-8:00和17:00-18:00。赤腹松鼠日活动主要以移动(69.82%)和觅食(21.72%)为主,时间分配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t=8.519,df=11,P<0.01),但在旱雨季间不存在显著差异(Z=-1.218,P=0.20)。最适的活动温度范围为14~28℃,偏向于接近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活动。
- 唐创斌汪国海汪国海李生强李生强王振兴周岐海
- 关键词:赤腹松鼠活动节律
-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被引量:1
- 2023年
-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布设了102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2558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4705次,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5科20种,野生鸟类4目11科4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2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2.149)、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1.62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1.614)、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501)和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RAI=1.450)的相对多度位于鸟兽前5位;小熊猫(SO=63.73%)、野猪(Sus scrofa)(SO=47.06%)、毛冠鹿(SO=43.14%)、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SO=42.16%)和血雉(SO=41.18%)的位点占有率位于鸟兽前5位。活动节律分析发现毛冠鹿、小熊猫、红腹角雉和血雉均为昼行性动物且毛冠鹿与红腹角雉具有一定的晨昏活动现象。
- 徐凉燕田关胜艾永斌陈云梅罗剑杨旭陈鑫李生强李生强
- 关键词:红外相机兽类鸟类相对多度活动节律
- 红外相机技术在喀斯特生境鸟兽多样性和活动节律监测中的应用
- 汪国海李生强施泽攀周岐海
- 公顷网格与公里网格红外相机监测方案比较--以广西弄岗保护区为例被引量:9
- 2020年
- 比较研究并评估红外相机在不同抽样方案中监测差异性和优缺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监测性能和特征,从而为红外相机抽样方案的有效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公顷网格抽样方案和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分别布设35台和32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及林下鸟类进行连续监测。对比分析2种抽样方案对应季节的监测数据发现:(1)在相同相机有效监测日内,公里网格抽样方案更快速获取兽类物种信息;(2)虽然2种抽样方案监测的物种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监测到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3)公里网格抽样方案易于获取大中型兽类的物种信息,独立有效照片的利用率较高,而公顷网格抽样方案相机拍摄率较高,主要表现在小型兽类的拍摄。
- 林建忠李生强汪国海汪国海刘佳刘佳刘佳
- 关键词:抽样方案
-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生境适宜性评价被引量:8
- 2020年
- 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利用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保护区开展的本底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获得的藏酋猴分布点位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大相岭保护区藏酋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为好。研究结果表明:海拔(69.59%)和坡向(19.08%)是影响藏酋猴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累积贡献率达到88.67%。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北边大部分区域以及东南边的中部和上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312.77 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0.20%。藏酋猴偏好在海拔1500~2500 m(尤其2100 m左右)、山体的西北坡(阳坡)活动。藏酋猴适宜生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为了更好的保护该区域内的藏酋猴资源,有必要加强种群保护,注重生境斑块边缘的人为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人工放归,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 余吉付明霞宋心强高飞杨彪李生强
- 关键词:藏酋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 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兽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被引量:17
- 2021年
- 物种编目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对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资料至关重要。2016年4月-2018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布设169个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09个公里网格,共计31 148个相机日,共获得照片27 402张,视频19 621段,物种拍摄记录数16 696份,独立有效记录数2 845次,共鉴定出野生鸟兽7目20科51种,其中兽类4目13科22种,鸟类3目7科2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5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3种。兽类中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在历年的监测结果中均最高,而鸟类中最高的是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共计33种鸟兽物种在历年监测中均被拍摄到,有12种仅在其中2年监测中被拍摄到,有6种仅在其中1年监测中被拍摄到。本研究为保护区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野生鸟兽物种的监测记录,为更新本底物种编目及后续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 赵定吕鑫平吴勇庞德洪杨旭杨彪李生强
- 关键词:兽类
- 四川雄龙西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被引量:1
- 2022年
- 2020年10月—2021年6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雄龙西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多样性开展调查。结合历史科考,共记录保护区鸟类15目46科187种。其中,留鸟116种(62.03%),夏候鸟42种(22.46%),冬候鸟19种(10.16%),旅鸟10种(5.35%);古北界鸟类87种(46.52%),东洋界鸟类80种(42.78%),广布种20种(10.70%);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30种,四川省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鸟类8种(濒危2种,易危1种,近危5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有3种、附录Ⅱ有12种,中国特有鸟类13种。研究发现,不同生境比较时,高山灌丛草甸的物种丰富度最高,阔叶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而流石滩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最低。除了流石滩生境外,其余5种生境间的相似性均较高(IsJ=0.234~0.352),其中水域和针叶林之间的相似性最高(IsJ=0.352)。不同季节下,繁殖季鸟类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非繁殖季。不同季节下鸟类物种数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垂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中峰模式,最高峰集中在3650~3850 m。整体上看,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鸟类多样性,尤其珍稀濒危和特有种鸟类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与科研管理地位。特建议加强对珍稀鸟类物种的监测力度、加强对水域等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加大鸟类保护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
- 白玛德西陈竺向阳周丽杨小农黄科杨彪李生强
- 关键词:鸟类多样性生境
-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被引量:3
- 2021年
-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508张,视频403段,独立有效记录1 237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1科23种。其中,食肉目最多,有10种;其次是偶蹄目,有9种;而啮齿目、灵长目和兔形目均较少,仅分别有2种、1种和1种。被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RAI=11.95;SO=75.00%)、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RAI=3.93;SO=37.50%)、岩羊(Pseudois nayaur, RAI=1.04;SO=21.59%)、野猪(Sus scrofa, RAI=0.96;SO=26.14%)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0.71;SO=23.86%)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居于兽类物种的前5位。本次调查获得了该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了该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种类、相对多度、分布以及干扰因子等情况。本研究为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研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掌握保护区野生兽类多样性及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 罗华林郑天才尼玛降措杨旭杨彪李生强
- 关键词:相对多度
-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兽多样性及其变化被引量:6
- 2022年
- 2012年7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林下鸟兽物种开展持续监测,共设置红外相机150台,共计82个有效监测位点,31439个有效相机日,获得33579张照片和13712段视频,独立有效记录2052次,识别4目12科19种兽类,4目8科23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7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7种,近危(NT)物种2种。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黑顶噪鹛Trochalopteron affine、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和白眉鸫Turdus obscurus为保护区新记录。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且在不同海拔段均被发现。本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珍稀濒危鸟兽资源较为丰富、种群数量较多且稳定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保护区多年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 邓玥彭科杨旭杨彪李生强
- 关键词:兽类鸟类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