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佳佳

作品数:5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太湖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浮游植物
  • 1篇电站
  • 1篇断面水质
  • 1篇饮用水源
  • 1篇饮用水源地
  • 1篇生态
  • 1篇生态保护
  • 1篇生态保护措施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影响
  • 1篇水电
  • 1篇水电开发
  • 1篇水电站
  • 1篇水头
  • 1篇水源地
  • 1篇水质

机构

  • 5篇河海大学

作者

  • 5篇王沛芳
  • 5篇刘佳佳
  • 5篇王超
  • 5篇王超
  • 3篇侯俊
  • 3篇钱进
  • 1篇戴青松
  • 1篇任凌霄
  • 1篇饶磊
  • 1篇王洵
  • 1篇俞阳
  • 1篇王睿喆
  • 1篇王颖雪
  • 1篇姚羽
  • 1篇杨陈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梯级水电开发中生态保护分析与生态水头理念及确定原则被引量:8
2016年
在分析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原因的基础上,归纳了近年来水电站建设运行中生态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包括过鱼设施的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的构建、大坝下游河道断面生态流量的确定和梯级水电站水库生态调度,并阐释了这些措施在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生态保护中的不足,提出了河流梯级水电开发水头与生态水头协同确定的理念,界定了基于河流自然生境和原生生态及物种保护的生态水头的概念、内涵与确定原则,给出了生态水头规划的综合优化方法。
王沛芳王超王超侯俊钱进饶磊刘佳佳
关键词:梯级水电站生态环境影响生态保护措施
太湖浮游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湖区差异被引量:14
2015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排入太湖的污水中重金属含量不断增加,为研究太湖浮游植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分别于2009年春季(4月)、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太湖不同湖区展开调查,通过HCA聚类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不同湖区浮游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变化,并与优势藻种进行CCA分析,对浮游植物重金属与各藻种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太湖浮游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大小为:Zn>Mn>Pb>Cu>Ni>Cr>As>Cd>Hg,其中Zn、Cu、Mn、Pb、Ni的季节变化明显,Zn和Cu、Pb、Ni、Cr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且具有同源性.通过对比不同湖区,发现北部梅梁湾的浮游植物重金属含量较高,东太湖和湖心区含量均低于沿岸湖区.CCA分析表明春季重金属与优势藻种呈正相关,而夏季和冬季二者呈负相关.三季中重金属与蓝藻和绿藻的相关性最高,与隐藻的相关性最低.蓝藻中,重金属与铜绿微囊藻的相关性高于水华微囊藻.
王颖雪王沛芳王超王超刘佳佳
关键词:太湖浮游植物重金属CCA
基于LWCA-SVM模型对洪泽湖饮用水源地二河闸断面水质的预测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二河闸位于洪泽湖出湖口,是二河上游重要的饮用水安全监测断面,为了对其富营养化指示因子TN和TP以及波动幅度较大的DO指标准确的预测,提出了基于领导者策略狼群搜索算法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测模型。对初始狼群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到狼群数量超过150时,模型的寻优效果最佳;利用LWCA-SVM模型对水质进行预测,得到DO、TN和TP的MSE、MAPE和Pearson系数依次分别为0.791、6.79%和0.931,1.32×10-4、0.5%和0.907,4.49×10-5、5.0%和0.903,说明基于LWCA-SVM的二河饮用水源地水质预测模型预报精度高,推广适应能力强,为二河水质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戴青松王沛芳王超王超姚羽俞阳刘佳佳
关键词:水质预测
锌和铁对浅水湖泊中浮游植物复苏影响研究——以玄武湖为例被引量:4
2016年
选取冬季12月的玄武湖水样,调整培养液的起始金属离子浓度(锌:0、3.25×10-4、3.25×10^(-3)、3.25×10^(-2) mg·L^(-1);铁:0、2.80×10-4、2.80×10^(-3)、2.80×10^(-2)mg·L^(-1)),探讨金属离子锌、铁对浮游植物复苏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锌为3.25×10^(-2)mg·L^(-1)时,蓝藻的复苏受到明显的抑制,绿藻及硅藻的生长受到胁迫作用,Fv/Fm值分别降至0.40、0.30、0;当铁浓度高于2.80×10^(-2)mg·L^(-1)时,蓝藻的复苏同样受到抑制,Fv/Fm值降为0.45,而绿藻和硅藻的Fv/Fm分别为0.33和0.07。高铁浓度下复苏后的浮游植物以蓝藻门的微囊藻为主,绿藻门的栅藻次之;高浓度锌胁迫下复苏后的浮游植物主要为绿藻门的栅藻,其次是绿藻门的小球藻,再后是蓝藻门的微囊藻。
滕益莉王沛芳任凌霄王超王超钱进
关键词:浮游植物金属离子群落结构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被引量:27
2016年
为了解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变化特征和迁移规律,选取太湖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Cd、Pb、Cu、Cr 4种重金属的总量及赋存形态,分析重金属在垂向上的分布状况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金属Cd、Pb、Cu、Cr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在1950年和1980年出现拐点,其中1980年污染最为严重;湖区分布特征表现为西北部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湾的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湖心次之;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Cd、Pb、Cu、Cr的残渣态分别占59.74%、81.67%、77.81%、97.56%,除残渣态外,Cd和Cu的可交换态含量较高,分别占15.81%、13.62%,而Pb的铁锰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较高,平均为11.36%。通过计算淋失比可知,重金属在上层沉积物中的迁移率较高,而下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较稳定,迁移性较弱;分析重金属的形态迁移可知,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交换态较多,由细颗粒物质等吸附直接沉淀在表层沉积物中,随着泥沙的运动逐渐向下迁移;随着沉积物中铁锰化物的积累、AV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积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交换态向铁锰化物结合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转化。
杨陈王沛芳刘佳佳王超王超侯俊
关键词:太湖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垂向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