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璐璐

作品数:8 被引量:25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生态
  • 3篇三江源生态
  • 3篇生态系统
  • 2篇蓄水
  • 2篇一期工程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生态工程
  • 2篇水源涵养
  • 2篇土地覆被
  • 2篇流域
  • 1篇蓄水能力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服务价值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状况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成都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青海省气象科...
  • 1篇青海省草原总...

作者

  • 8篇刘璐璐
  • 7篇邵全琴
  • 5篇曹巍
  • 3篇刘纪远
  • 3篇樊江文
  • 2篇黄麟
  • 2篇吴丹
  • 1篇王立亚
  • 1篇杨存建
  • 1篇曹巍
  • 1篇贺添
  • 1篇张良侠
  • 1篇赵国松
  • 1篇徐新良
  • 1篇杨帆
  • 1篇邴龙飞
  • 1篇周万福
  • 1篇陈卓奇
  • 1篇李愈哲

传媒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草地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琼江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估算被引量:26
2013年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是其生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琼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将极大地影响当地的生产生活。文章以四川省遂宁地区琼江河流域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综合蓄水能力法,比较了研究区不同森林类型、林龄、海拔、坡度下的林冠降雨截留能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土壤蓄水能力,评估了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2007年,研究区内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总量为1125.02×104m3。其中,林冠层截留占总涵养水源量的18.07%,枯枝落叶层持水量占3.34%,土壤蓄水量达到78.59%,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柏木因其面积上的优势,使得其水源涵养贡献率最大,达到92.44%;阔叶混交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最大,达到1 568.39 t.hm-2,其次是针阔混交林(1 517.10 t.hm-2),经济林(1 461.99 t.hm-2),针叶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弱,仅1 045.39 t.hm-2,主要是因为研究区内针叶混交林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较小。因绝大多数有林地的海拔都处在300-500 m处,使得其水源涵养贡献率最大,达到98.65%。同时,平坡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达到1171.92 t.hm-2,其次是缓坡,可达1150.59 t.hm-2,能力最小的是陡坡森林生态系统,仅1147.34 t.hm-2。近50 a来,研究区内森林覆盖率变化较大,按照其"十二五"规划,研究区在2015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根据其森林面积的变化估计其森林涵养水源量可达1 511.2×104m3。在对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差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经营与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刘璐璐邵全琴刘纪远杨存建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土壤蓄水
基于目标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及政策建议被引量:42
2017年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几十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持续退化,严重威胁着三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了遏制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我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文章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规划目标,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的监测评估,以及生态工程生态成效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表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生态成效,预期目标基本实现。然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扩大范围,长期坚持,方能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最终目标。
邵全琴樊江文刘纪远黄麟曹巍刘璐璐
南北盘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被引量:50
2016年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降雨进行再分配的复杂过程。运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估算了贵州省南北盘江流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层截留降水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蓄水量,分析了流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南北盘江流域森林涵养水源总量约6.13×108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629.85 t/hm^2,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2不同类型森林来说,阔叶林和灌木林对区域水源涵养总量的贡献率最大,而混交林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高;3不同林龄比较,幼龄林对区域水源涵养贡献率最高,达45.95%,但其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差,过熟林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高;4就坡位而言,平地和中坡森林对区域水源涵养总量的贡献率最大,山谷森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山脊森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能力最低;5近35 a来,随着生态工程的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能力以1 447.89×10~4m^3/a速度持续提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以每年5.33 t/hm^2的速度稳步提高。
刘璐璐曹巍邵全琴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被引量:105
2016年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动态过程趋势分析,针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预期目标,构建了由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及其变化因素构成的生态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展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和生态过程定量模拟一体化的监测评估技术体系,评估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工程实施8年以来,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趋好但尚未达到1970s比较好的生态状况,草地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难以达到预期"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平均20%~40%"的目标,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有所恢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量达到了增加13.20亿m3目标;重点工程区内生态恢复程度好于非工程区,除了气候影响以外,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植被恢复具有明显而积极的作用;然而,草地退化局面没有获得根本性扭转,工程实施尚未遏制土壤水蚀增加趋势,一期工程局部性和初步性特点突显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邵全琴樊江文刘纪远黄麟曹巍徐新良葛劲松吴丹李志强巩国丽聂学敏贺添王立亚邴龙飞李其江陈卓奇张更权张良侠杨永顺杨帆周万福刘璐璐祁永刚赵国松李愈哲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三江源生态工程成本效益分析被引量:23
2018年
为评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核算2004年和2012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牧草供给和水供给等主要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在采用模型模拟变量控制法厘定生态工程与气候因子对生态成效贡献率的基础上,开展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2年间,三江源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 372.23亿元。其中自然保护区内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比例高于非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的实施对防风固沙服务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壤保持服务;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生态效益显著,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 035.32亿元,占增加总量的43.64%,其投入产出比为1:13.73,净经济效益为959.92亿元。虽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实施使得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逐渐向良性方向发展,但生态系统全面恢复仍需一定时间。
刘璐璐邵全琴邵全琴吴丹曹巍樊江文
关键词:生态工程生态系统服务
长江源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三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空间差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郭兴健邵全琴刘璐璐
近30年来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对比分析被引量:28
2017年
基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2004年和2012年共4期土地覆被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对比分析了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近30 a来土地覆被与生态状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草地是两源区最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但黄河源区的草地面积占比比长江源区高17%,同时,长江源区存在永久冰川雪地及荒漠,黄河源区没有;从土地覆被状况来看,过去30 a黄河源区优于长江源区,长江源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平均为16.82%,黄河源区为38.84%;从土地覆被转类来看,过去30 a长江源区土地覆被总体变好,黄河源区则总体变差,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和2004~2012年3时段内,长江源区土地覆被经历了变差-好转-持续好转的变化过程,而黄河源区则是变差-显著变差-略有好转,且黄河源区土地覆被状况的变化程度较长江源区更为剧烈;长江源区因分布有大量的冰川、冻土,自20世纪90年代气温升高开始,冰川冻土融化,导致水体与沼泽面积扩张,后期叠加生态工程的积极影响,使得其土地覆被状况持续好转,黄河源区则因2004年以来暖湿的气候状况及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土地覆被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并逐渐呈现转好态势。
刘璐璐曹巍邵全琴
关键词:黄河源区土地覆被
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前后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变化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基于NDVI时空序列数据,利用GLOPEM-CEVSA模型,本文估算并分析了长江源区1997-2012年植被覆盖度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生态工程实施前、后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显著好转,植被覆盖度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明显增加。从多年平均值来看,工程实施后,植被覆盖度好转区域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72.10%,净初级生产力增加区域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73.82%;从变化趋势来看,植被覆盖度好转区域面积净增加13.0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好转区域面积净增加24.62%。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各流域宏观生态状况恢复程度具有差异,其中楚玛尔河源头植被覆盖度上升最明显,通天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上升最明显。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的好转受益于气候的湿润化及生态工程的共同影响,若要全面有效改善仍需持续努力。
刘璐璐曹巍邵全琴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