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华
- 作品数:27 被引量:126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广州市21种市售蔬菜新烟碱类杀虫剂膳食风险评估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估广州市市售蔬菜新烟碱类杀虫剂膳食风险,为保障居民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6—9月,在广州市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21种45份蔬菜样品,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10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含量;通过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素摄入状况资料获取居民蔬菜消费量,计算新烟碱类杀虫剂日暴露量和非致癌风险商值,评估膳食风险。结果45份蔬菜样品中27份检出新烟碱类杀虫剂,检出率为60.00%。10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检出6种,分别为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呋虫胺和烯啶虫胺。其中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检出率较高且个别样品超标,检出率分别为26.67%、11.11%和6.67%,超标率分别为4.44%、2.22%和2.22%。新烟碱类杀虫剂暴露量IMIRPF为3053.00 ng/g,吡虫啉在块根块茎类蔬菜中的含量和IMIRPF最高。吡虫啉、啶虫脒、呋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人群日暴露量分别为34.58、3.85、1.20、6.87、7.19和0.86 ng/(kg·d);非致癌风险商值均<1,分别为5.76×10^(-4)、0.55×10^(-4)、0.06×10^(-4)、0.69×10^(-4)、0.90×10^(-4)和0.02×10^(-4);非致癌风险商值总和<1,为7.98×10^(-4)。结论本次调查广州市市售21种蔬菜新烟碱类杀虫剂膳食风险较低,但有个别蔬菜样品存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含量超标,应加强蔬菜市场监管。
- 宋韶芳张维蔚张玉华王燕燕曾锦衡潘心红
- 关键词:蔬菜新烟碱类杀虫剂风险评估
- 广州市郊区2016-2018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流行趋势分析
- 目的:分析2016-2018年广州市郊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学生营养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6-2018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的体检数据,对广州市郊区5所学校共3877名9~18岁...
- 黄婕张齐光李燕张维蔚王燕燕刘于飞张玉华宋韶芳
- 关键词:营养不良超重肥胖
- 文献传递
-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对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指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流行特征及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感染来源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结果截至2020年3月11日,广州市共报告36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347例(占96.1%),无症状感染者14例。病例以外地输入为主,占73.2%,其中80.3%为湖北省输入(204/254)。63.7%的病例与聚集性疫情关联,且以家庭聚集为主(占85.1%)。最常见症状为发热(占78.1%),其次为干咳(占45.9%)。93.9%的病例表现为轻型或普通型,仅1例死亡。男性、高龄、职业为离退人员、自述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和发病前14 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等因素与重症型病例有关(P<0.05或P<0.01)。结论广州市COVID-19疫情以湖北省输入为主,部分地区出现本地感染,家庭聚集性疫情多发,但尚未发生社区传播,提示在以输入病例为主的地区采取加强主动排查、严格隔离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本地传播。
- 马蒙蒙马晓薇吴燕李琴步犁梁颖茹张玉华甄若楠李科陈雄飞张维蔚董志强景钦隆罗雷
- 关键词: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
- 人工智能应用于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被引量:3
- 2020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在全国乃至全球迅速蔓延。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性大,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腾讯、阿里云两大科技公司,充分利用其人工智能技术,在病例传播链条分析、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员管理、一线工作人员防控技能培训和便民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通过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解决了防控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疫情防控提速。
- 张玉华汪慧吴雪霁毛及杨振宇景钦隆罗雷马钰马蒙蒙张周斌
-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疫情防控
- 2017—2019年广州市售食品中铅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售食品中铅污染状况,评估居民膳食中铅暴露的健康风险。方法 2017—2019年,采集广州市售食品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样品中的铅含量;结合广州市不同年龄段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计算广州市居民膳食中铅的暴露量,并用暴露边界比(margin of exposure, MOE)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共采集市售食品样品15类3130份,铅的总体检出率为82.11%,超标率为0.13%,铅含量均值为0.031 mg/kg。铅含量均值居前三位的食品为双壳类、食用菌和面及面制品,双壳类、蛋及蛋制品和面及面制品存在铅超标。广州市3~6岁、7~17岁、18~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膳食铅暴露的平均量分别为0.368、0.377、0.326和0.337μg/kg,各年龄段高食物消费人群(P95)每日膳食铅暴露量分别为1.091、1.079、0.906和0.925μg/kg。芸薹类和叶菜类、米及米制品和畜肉类是居民膳食铅暴露的主要来源,占膳食铅总暴露量的53.28%。各年龄段人群铅的MOE均值均大于1,但3~6岁和7~17岁人群MOE值的P95小于1,分别为0.55和0.56。结论广州市售食品存在一定的铅超标。各年龄段居民膳食平均铅暴露量对健康造成的风险较低,但3~6岁和7~17岁高食物消费人群的膳食铅暴露有一定的健康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 张玉华张维蔚黄婕钟贤武刘于飞陈坤才
- 关键词:铅风险评估
- “2017年广州市疾控中心营养午餐比赛活动”总结
- 根据《广州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年)》及广州市健康城市合理膳食行动项目方案的要求,广州市疾控中心作为广州市健康城市公共营养示范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为进一步提高中心职工营养科学素养和技能,倡导合理膳食行为生活方...
- 王燕燕梁伯衡黄婕张玉华刘于飞
- 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素摄入状况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描述广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及营养素摄入现状,为进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6—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7个行政区中2 976名≥3岁居民进行膳食调查。采用3 d、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居民摄入的所有食物,采用称重法调查家庭调味品消费量。结果广州市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谷薯类食物261.3 g、蔬菜289.2 g、水果56 g、畜禽肉193.5 g、水产品60.5 g、奶及其制品75.6 g、蛋及其制品38.5 g、豆类及坚果20.3 g、食用油25.5 g、食盐5.1 g。广州市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能量7 119.5 k J,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19.9%、31.9%、48.2%。尼克酸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充足,维生素A、硫铵素、核黄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平均摄入量均相对不足;磷、铁、锌、铜、锰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充足,钙、钾、钠、镁、硒摄入不足。结论广州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畜禽肉摄入量过高,蔬菜水果、豆类及奶类摄入不足,导致脂肪摄入过高,大部分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摄入不足。应继续加强平衡膳食的宣传教育,改善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 张玉华李迎月何洁仪梁伯衡余超张维蔚黄婕
- 关键词: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状况
- 基于GRA-ISM-HMM的广州市肉及肉制品安全风险评估
- 2024年
- 该研究旨在利用广州食品安全风险监测2015年至2020年针对肉及肉制品样本的检测数据,构建肉及肉制品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从而了解广州市该段时间内肉及肉制品的食品安全风险及其时变特点。该研究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解释结构模型建立风险指数,并基于该指标值作为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观测值探讨观测背后的隐含风险状态。分析结果显示,2015~2020年所有样本综合风险指数结果都在[0,0.45]之间,总体风险都较小,其中2019年风险最高;将风险指数进行等级划分,显示2015~2020年风险等级为[1,2,2,2,3,1];通过HMM分析得到这六年的隐藏风险等级为[0,1,1,1,2,0],与观测风险结果一致,且HMM预测2021年风险等级为1,即表明广州肉及肉制品风险往良好态势发展。最后,进行风险差异原因分析,发现各肉制品分类之间有差异,其中腊肠、鸡肉和腊肉的风险指数较高于其他种类,而2019年增加腊肠和腊肉的检测是风险增加的一个原因。总体来说,广州肉及肉制品风险较小,但依旧需要监督改善。
- 张维蔚陈坤才张玉华陈燕珊黄德演
-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
- 广州市郊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相关饮食行为分析被引量:14
- 2020年
- [背景]饮食行为是影响学龄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乃至成年期健康的重要因素。从饮食行为着手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十分重要。[目的]了解广州市郊区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状况及与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等营养状况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郊区学生营养改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2016年在广州市郊区开展的全国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增城区抽取2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共1304名9~18岁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及过去1周的早餐、新鲜水果、蔬菜、奶类及豆制品、含糖饮料、甜食、油炸食物、西式快餐等饮食行为状况,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并分析营养不良、超重及肥胖等营养状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构成比及率的比较,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可能引起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的相关饮食行为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广州市郊区中小学生每天吃新鲜水果、奶类及豆制品的比例仅为43.87%、30.90%,每周吃2次及以上含糖饮料和油炸食物的比例分别达50.31%、35.28%。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5.21%,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96%、6.98%。学生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χ2趋势=12.644,P<0.001);男生超重检出率(14.95%)高于女生(10.39%)(P<0.05);16~18岁年龄组男女生营养状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肥胖检出率(6.25%)高于女生(0)(P<0.05)。校正年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每天吃1次及以上者相比,每周吃新鲜水果1次及以下的学生,其营养不良的检出率较高(OR=3.20,95%CI为1.59~6.45);每周喝含糖饮料1次及以下者,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低,OR及其95%CI分别为0.52(0.31~0.87)、0.37(0.19~0.71);每周吃甜食1次及以下者,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
- 黄婕张齐光张维蔚梁伯衡张玉华王燕燕刘于飞
- 关键词:饮食行为营养不良超重肥胖
- 广州市小作坊生产散装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状况及暴露评估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了解2016—2021年广州市本地小作坊生产散装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状况,并对土榨花生油消费人群健康风险及肝癌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对2016—2021年广州市采集的203份本地小作坊生产散装土榨花生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柱后衍生法测定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含量,结果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进行评价。基于概率评估理论,分别运用暴露限值(MOE)和数学模型法对土榨花生油消费人群的健康风险及肝癌风险进行评估。结果203份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检出率为76.85%(156/203),超标率为9.85%(20/203)。2019—2021年各年度黄曲霉毒素B_(1)检出均值及最大值较2016—2018年有所下降。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各年龄段土榨花生油消费人群MOE值均<10000,且高消费人群因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导致的肝癌风险均大于1例癌症/(100万人·年)。结论广州市小作坊生产散装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情况有所改善,但土榨花生油消费人群暴露于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的健康风险仍值得关注,建议进一步加强土榨花生油小作坊监督监管力度。
- 王燕燕陈坤才刘于飞李燕林晓华张玉华张维蔚
- 关键词: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