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薇

作品数:18 被引量:10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青藏
  • 7篇青藏高原
  • 5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3篇电站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土壤
  • 3篇荒漠
  • 3篇荒漠地区
  • 3篇光伏
  • 3篇光伏电站
  • 2篇地温
  • 2篇遥感
  • 2篇深层土壤
  • 2篇土壤温度
  • 2篇能量平衡
  • 2篇青藏高原中部
  • 2篇卫星遥感
  • 2篇温度
  • 2篇夏季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西...
  • 3篇术开发中心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甘肃省电力公...
  • 1篇天津市气象科...

作者

  • 18篇高晓清
  • 18篇杨丽薇
  • 9篇惠小英
  • 8篇周亚
  • 5篇侯旭宏
  • 4篇李振朝
  • 3篇汤懋苍
  • 3篇李海玲
  • 3篇吕芳
  • 2篇郭安宁
  • 2篇郭维栋
  • 2篇郭增建
  • 2篇冯冬霞
  • 2篇高娜
  • 1篇吕清泉
  • 1篇张录军
  • 1篇汪宁渤
  • 1篇董治平
  • 1篇马耀明
  • 1篇胡泽勇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4篇太阳能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大气甲烷浓度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观测数据对美国Aqua卫星的AIRS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研究了2003~2012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IRS观测结果与近地面观测资料变化趋势一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突变时间比较一致,可以用于青藏高原区域的甲烷浓度特征分析。2)青藏高原对流层甲烷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西北—东南走向的低值带及其南北侧存在4个固定的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阿里、那曲、山南和玉树。3)青藏高原甲烷浓度呈现显著随高度而降低的趋势,年平均甲烷浓度分别为1.810ppm(1 ppm=10-6)、1.797 ppm和1.781 ppm。在对流层中层和中上层,甲烷浓度基本呈现低值带最低、南北侧均高的山谷型分布特征。在对流层层顶,以低值带为分界线,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特征。4)青藏高原甲烷浓度随时间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速度为0.0018 ppm/a,夏季上升最快,秋季上升最慢。5)青藏高原甲烷存在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变化特征,夏秋季高,冬春季低,与东部地区冬、夏双峰型特征不同,随着高度上升季节变化更为明显。
冯冬霞高晓清周亚杨丽薇惠小英
关键词:大气甲烷时空分布特征卫星遥感青藏高原
基于TSI地基云图的云量反演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基于金昌地区全天空成像仪(TSI-880)观测资料,进行地基云图还原,并根据样本统计分析得到合理的红蓝比阈值(0.84)来区分云和晴空,构建批量云图还原与云量计算自动化系统。结合该地区光伏电站辐射观测站的太阳辐射资料,将系统计算的云量(修正云量)和TSI自行分析结果(原始云量)分别与太阳辐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始云量与太阳辐射衰减相关系数为0.3,修正云量与太阳辐射衰减相关系数为0.88,具有更好的相关性。这对于太阳辐射临近预报有重要意义。
高晓清蒋俊霞汪宁渤吕清泉李振朝杨丽薇
关键词:太阳辐射图像处理
光伏电站对格尔木荒漠地区太阳辐射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利用2012年10月-2013年9月格尔木大型光伏电站内外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光伏电站内外地表辐射特征。结果表明:站内向上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日总量分别为3.54、8.30MJ/m^2;站外分别为5.02、6.34MJ/m^2。年内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份,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份。两个观测点向上短波辐射春季相差最大,冬季相差最小。净辐射在8月份相差最大,12月份相差最小。站内日平均反照率为0.19,站外为0.26。站内年平均净辐射明显高于站外,光伏电站内下垫面温度明显低于站外,光伏电站是一个能量汇。
杨丽薇高晓清吕芳惠小英马丽云侯旭宏李海玲
关键词:光伏电站地表辐射地表反照率能量平衡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机效率及热源特征
2024年
地-气系统中存在着诸多不同类型的大气热机.对大气热机效率的准确定义、计算和解释是了解地-气系统能量传输与转化的关键.夏季青藏高原大气可以被视作一种正热机,对其热机效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原地-气相互作用及其热力、动力过程,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对中国、东亚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使用MOD08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000~2020年夏季(取5~9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机效率、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和大气热源.结果表明:2000~2020年5~9月青藏高原平均大气热机效率在1.2%~1.5%之间,小于1.6%;5月与9月热机效率高于夏季三个月份(6月、7月、8月);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大气热机效率较高的区域,其次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 2000~2020年5~9月青藏高原平均地面热源为96.0W m^(-2);平均大气热源为90.7W m^(-2);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是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最重要的分量. 5~9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机效率与地面热源呈强而显著的正相关;降水凝结潜热作为5~9月大气热源最重要的分量,其反映的降水过程是大气热机内部的重要耗散过程之一,使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大气热机效率呈强大且显著的负相关.
李瑜洁高晓清马耀明胡泽勇李振朝杨丽薇靳潇周惜荫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地-气系统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森林火灾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森林火灾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影响巨大。我国是一个森林种类丰富,但是人均占有匮乏的国家。对森林火灾的管理和预测是我国森林防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Ⅰ的500 hPa高度场逐月资料、由中国林科院提供的2007-2017年全国森林火灾数据和512个基本、基准气象观测站气温与降水逐月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对我国森林火灾的影响状况。研究表明:(1)自2007年以来,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发生火灾940次。火灾高发的3个年份是2007、2008和2009年,火灾较少的3个年份是2016、2015和2012年;森林火灾发生最频繁的3个月份是3月、2月和4月,火灾发生较少的3个月份是9月、8月和7月。(2)我国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东部分省份、华中地区、华南、西南部分省份;2007-2010年火灾发生次数较多,2011-2016年火灾发生次数较少;春季与冬季森林火灾较多,夏季森林火灾较少。(3)森林火灾的发生受气温、降水的影响,和降水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和气温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4)西太副高对我国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西太副高面积指数、脊线指数、西脊点指数都与森林火灾次数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副高强度增强、副高位置西伸北进,华南、江淮地区森林火灾风险降低。
李瑜洁高晓清马京津杨丽薇
关键词:森林火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深层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不仅对局地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而且还在次季节到季节尺度上对周边特别是下游地区的短期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土壤热扩散率和土壤热通量是决定土壤热状况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80—2001年39个气象站0.8 m和3.2 m的土壤温度资料,采用热传导对流法计算了0.8~3.2 m深层土壤热扩散率和土壤热通量,分析了它们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深层土壤热通量和高原季风的相关关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振幅减小、位相延迟;在1980—2001年间,土壤热扩散率的变化总体呈减小趋势;土壤深层热通量年变化与土壤表层热通量的年变化具有相反的相位;总热通量与对流热通量的变化具有相同的相位;深层土壤热通量月平均值在冬季为负值(定义热流向上为正),夏季土壤热通量都为正值。土壤热通量与高原冬季风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相关系数为-0.53;而与高原夏季风指数变化趋势一致,相关系数为0.58,都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这些结论对于促使我们认识高原陆气相互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周亚高晓清李振朝惠小英杨丽薇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热通量高原季风
地-气活动性与地震中期预测的地气图方法
2017年
本文在长期研究地温、地震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强震发生前,在降水异常场和地温距平上有典型的演变规律,总结出了中国大陆强震月季预测的三步法.该方法在预测实践中至少对地震三要素的两个有较好的把握.
高晓清汤懋苍杨丽薇
关键词:地气图方法活动性大陆强震气候变化统计分析异常场
青藏高原中部聂荣亚寒带半干旱草地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湍流运动是大气最基本的运动特征,是地气间能量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利用2014年7月18日至8月31日青藏高原中部聂荣观测站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湍流统计特征以及近地层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稳定和稳定层结下,风速分量归一化标准差σ_u/u_*,σ_v/u_*,σ_w/u_*与稳定度参数z/L满足相似理论的"1/3"定律,近中性条件下趋于常数,并表现为σ_u/u_*≈σ_v/u_*>σ_w/u_*;在不稳定层结下,温度、水汽密度和CO_2浓度归一化标准差σT/|T*|、σq/|q_*|和σ_C/|C_*|与|z/L|满足"-1/3"定律,在近中性层结下趋于常数,且明显大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湍流在风速0 m·s^(-1)I_w。夏季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CO_2通量的日变化以吸收为主,最强达到0.46 mg·m^(-2)·s^(-1)。
杨丽薇高晓清惠小英高娜周亚侯旭宏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湍流强度
地壳中气体运动的大尺度特征
2016年
地壳内流体的运动与地球动力学、地震、地球排气及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我国239个气象站0~3.2m地温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了地气界面的年平均热通量,发现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表现为地热的净积累,30°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为地热净放散,其量值达到2 W/m2,表明在岩石圈中有热量从低纬输向高纬,形成地气环流。岩石圈裂隙中地下流体(地气)的运行速度要达到10~30cm/s才可完成热量的纬向输送。本文统计了2003—2007年中国大陆地热涡的逐月移动速度,发现以300~600km/月(10~20cm/s)为最多。
高晓清杨丽薇郭维栋郭安宁郭增建汤懋苍
关键词:纬度变化
近30年北极海冰运动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海冰的分布和运动情况包含了大量的海气耦合的信息。本文采用国际北极海冰浮标计划数据(IABP)获得的1979-2011年74°N-90°N范围内32个站点的海冰流速资料和Myocean再分析资料(ORAP5. 0系列) 1979-2011年海冰流速部分,综合分析了北极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及海冰流速大小和方向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从实测数据与再分析数据比较来看,1999年再分析资料和实测资料有较大偏差,1999年之后再分析资料刻画的趋势和浮标数据趋势近似,因为1999年ORAP5. 0采用了新的物理模型,使所得再分析数据更加精确。从海冰流速季节分布来看,海冰流速在夏季最大,其次是秋季。从海冰流速年际变化来看,在1990年之前,海冰流速逐年变化趋势明显,海冰流速变率更大,而1990年之后海冰流速逐年变化趋势逐渐平缓。从海冰流速大小以及运动方向来看,弗拉姆海峡处海冰流速大于8 cm·s^(-1)的情况出现次数最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冰流速变化逐渐趋向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原因可能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停滞"(Hiatus)现象,比如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以及北美大西洋地区的温度不仅出现了"增温停滞现象",甚至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MyOcean数据产品项目众多(130种),采用不同的海洋模型得到不同类型的再分析数据,如GLORYS2V3、CGLORS、UR025. 4、ORAP5. 0、M JM 105B等,这些数据涵盖面广,且在许多方面模拟精确度都很高(如ORAP5. 0得到的海冰密集度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所以MyOcean数据产品有效提高了海洋监测和预报的能力。本研究有助于对北极海洋运动、气候变化及海洋生态的认识,对北极渔业和能源开发及航运有重要意义。
李瑜洁高晓清张录军张录军郭维栋
关键词:海冰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