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电图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肝炎
  • 1篇穴位
  • 1篇穴位注射
  • 1篇茵栀黄
  • 1篇茵栀黄口服液
  • 1篇婴儿
  • 1篇中药
  • 1篇中药黄芪
  • 1篇腓肠
  • 1篇腓肠肌
  • 1篇细胞
  • 1篇小婴儿
  • 1篇面肌
  • 1篇脑瘫
  • 1篇脑瘫患儿
  • 1篇脑性
  • 1篇脑性瘫
  • 1篇脑性瘫痪

机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沈阳市儿童医...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穆亚萍
  • 1篇闫薪如
  • 1篇魏克伦
  • 1篇吴红敏
  • 1篇王岩
  • 1篇李红
  • 1篇郑晓枫
  • 1篇曹美玲
  • 1篇王雪峰
  • 1篇关丽君
  • 1篇刘颖

传媒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药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脑瘫患儿肌肉电生理及影像学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中药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肉电生理及影像学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组(治疗组)及非穴位注射组(对照组),治疗组89例,对照组90例。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加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治疗前后进行腓肠肌肌肉超声、表面肌电图及GMFM量表评分比较。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1在表面肌电图比较中,治疗组腓肠肌波幅均值有提高,腓肠肌肌电积分值有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在超声比较中,治疗组中腓肠肌肌肉纤维结构紊乱好转4例;对照组中肌肉纤维结构紊乱好转3例;治疗组中肌肉回声增强好转3例;对照组中肌肉回声增强好转2例,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GMFM评分比较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能够使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收缩时参与的肌纤维数量增加,超声影像显示肌肉纤维走行及回声有好转趋势。提示该疗法能够改善肌肉萎缩程度,提高肌肉电活动,增加肌肉收缩、舒张活性,进而使脑瘫患儿运动能力明显提高。
关丽君穆亚萍李红郑晓枫王岩栾树彬闫薪如
关键词:穴位注射痉挛型脑性瘫痪表面肌电图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51例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患儿按入院时间次序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5mg/kg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每次5mL,每日3次,连用14d。两组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黄疸、肝脾增大等临床表现;血巨细胞病毒抗体IgM、尿巨细胞病毒DNA拷贝数、肝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BIL与DBIL、ALT与AST较对照组下降显著;尿CMV-DNA转阴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CMV-IgM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CMV肝炎在退黄、降酶、保肝、病毒转阴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曹美玲刘颖吴红敏王雪峰穆亚萍魏克伦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