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晓燕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徐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跌倒
  • 1篇眩晕
  • 1篇眩晕症
  • 1篇源性
  • 1篇治疗时间窗
  • 1篇日常生活能力
  • 1篇溶栓
  • 1篇溶栓时间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内科
  • 1篇神经内科病人
  • 1篇生活满意度
  • 1篇时间窗
  • 1篇吞咽
  • 1篇吞咽功能
  • 1篇吞咽障碍
  • 1篇抢救
  • 1篇抢救效果
  • 1篇缺氧
  • 1篇专职

机构

  • 4篇徐州市中心医...

作者

  • 4篇邱晓燕
  • 3篇刘艺红
  • 2篇庄丽丽
  • 1篇张雯雯
  • 1篇刘燕
  • 1篇韩笑

传媒

  • 2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循证护理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专职化层级护理模式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22年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常出现的脑血管疾病,是因脑部血供中断,致使脑组织缺氧坏死,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使血管变窄甚至堵塞[1]。该种疾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征。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方式即及时给予其溶栓。脑梗死公认的治疗时间窗为3 h[2]。有研究指出,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接受治疗的时间及就诊至开始溶栓时间的长短不仅会对患者能否被纳入时间窗产生直接性影响。
刘艺红邱晓燕庄丽丽
关键词:脑组织缺氧日常生活能力抢救效果治疗时间窗溶栓时间专职化
分级式护理在耳源性眩晕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分级式护理在耳源性眩晕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医院收治的耳源性眩晕症患者82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分级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的眩晕障碍筛查量表(DHI)评分、中文版跌倒功效量表(MFES)评分、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SR)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干预后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跌倒发生率。结果分级式护理干预前,两组DHI、HAMD、HAMA、MFES、LS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DHI、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MFES、LSR、NSN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耳源性眩晕症患者中实施分级式护理干预,能减轻眩晕症状和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把握度和生活满意度,预防跌倒,提高护理效果。
刘艺红邱晓燕庄丽丽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跌倒护理满意度
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内科病人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解决神经内科老年病人静脉穿刺困难的方法,分析中等长度导管应用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方法:在临床上应用中等长度导管经肘前区静脉置入32例病人,总结出常见的护理问题,加以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2例病人置管时间平均22 d。其中1例因躁动较甚,于置管后第3 d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例因导管堵塞无法再通而拔管。其他病人均安全置管至治疗结束。结论:中等长度导管置入较深静脉穿刺及PICC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做好置管后的护理,方可减少甚至避免不良护理问题的发生。
刘艺红刘燕邱晓燕
关键词:神经内科
基于群组管理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基于群组管理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基于群组管理的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干预5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群组管理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病人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
张雯雯胡智艳邱晓燕韩笑陶子奇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功能神经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