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丽华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4篇小说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化
  • 1篇修订本
  • 1篇叙说
  • 1篇意象
  • 1篇人性
  • 1篇社会
  • 1篇苏童小说
  • 1篇逃亡
  • 1篇情感
  • 1篇情感体验
  • 1篇人格
  • 1篇人格扭曲
  • 1篇重提
  • 1篇网络
  • 1篇文学
  • 1篇文学经验
  • 1篇文学写作
  • 1篇想像

机构

  • 7篇安徽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韦丽华
  • 2篇孙媛媛
  • 1篇王雪
  • 1篇王晶晶

传媒

  • 3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 1篇关东学刊
  • 1篇新文学评论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道德化的改革想像及其美学焦虑——《沉重的翅膀》再解读被引量:2
2012年
一《沉重的翅膀》自1981年下半年最初问世,到1984年7月份修订本出版,四易其稿,终于在1985年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其间的辛苦波折,据说作者张洁本人都曾感慨,'要详细说它,恐怕又能写出一部《沉重的翅膀》那样的小说来'①。
韦丽华
关键词:美学波折修订本翅膀
论苏童小说中人性的堕落与探索
2016年
不论是从"枫杨树乡"的故乡传奇写到"香椿树街"的老城叙事,还是从红粉的宿命变成男人的颓废,苏童的小说里始终游走着一个沉滞、压抑、冷漠的灵魂并引领我们从中窥视人性的一隅。从人性堕落的无望到人性探索的困境展现的是一个无法挽救的人生,苏童的生命哲学为我们极力探寻人的可能性生存境遇,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以及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
孙媛媛韦丽华
关键词:堕落情感体验
夹缝岁月中的文学写作——重提《还魂草》
2011年
1960年代前期,小说《还魂草》的创作及其随后的被批判过程,典型地体现出特定年代文学的谨慎与艰难。文学在时代的夹缝中努力表达自身,而变化的形势却更能左右文学的命运。同时,对《还魂草》越来越升级的粗暴批判也预示出文化暴力时代的即将到来。
韦丽华
关键词:阶级斗争文学经验
一种悲剧 两种叙说——鲁迅小说《孔乙己》与《白光》比较研究
2017年
同是写封建社会末期旧式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戕害下泯灭自我的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孔乙己》和《白光》的叙说有明显区别。前者中孔乙己的悲剧是由借咸亨酒店的"成长的小伙计""我"的眼睛展示的,在对人物遭际进行叙述的同时,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批判凉薄世态,呈现出悲喜交融的悲剧形态;后者陈世成的悲剧则是采取无固定视角的"零聚焦"叙述,较少展示世界而聚焦于人物精神世界,凸显知识分子精神信仰失落后的生命的幻灭,悲剧意味更为深远。
王晶晶韦丽华
关键词:孔乙己悲剧
从东野圭吾小说《白夜行》看人格的扭曲被引量:3
2015年
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塑造了一对童年经历不幸的少年,描绘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以及联手犯罪的过程。经过分析可以得出,主人公人格扭曲的根源是童年阴暗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他们的感情并不是单纯的爱,而是包含了复仇与纵容;与同类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心中无爱与用力去爱都是人格扭曲的外在表现。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后天的成长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来说至关重要。
王雪韦丽华
关键词:人格扭曲家庭社会
论苏童《黄雀记》的逃亡意象
2016年
"逃亡"作为苏童小说人物一以贯之的行为特质,在《黄雀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黄雀记》以"梦""绳子""水塔""魂"为核心意象丰富了逃亡者的形象内涵,以3位主人公逃亡的命运轨迹展现了逃亡者因对现实的焦虑和愤怒而走向自闭、隐忍、漂泊的逃亡生活和宿命的悲剧结局,以贯穿人物命运的逃亡动作和欲望机制诠释了逃亡者的悲剧本质——主体通过逃亡获得短暂的安稳完满后,因现实缺失的不可抹灭,他们最终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色彩。结合拉康的欲望辩证法探讨人物逃亡悲剧的成因,不难发现主体逃亡表象背后欲望追寻的实质。
孙媛媛韦丽华
关键词:逃亡意象
从“裂变中国三部曲”看叶炜的网络小说创作
2017年
叶炜的"裂变中国三部曲"是传统纯文学作家与网络文学亲密联系的探路之作。小说在人物设定、语言的运用以及叙事结构与类型的创新上,实现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无缝对接,将网络文学的轻快简洁、传统文学的深刻内涵融于一体,其尝试是比较成功的。"裂变中国三部曲"为读者带来了一片清新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可能性。
韦丽华李玉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