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虎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4篇卒中
  • 3篇血管内治疗
  • 3篇脑卒中
  • 2篇动脉
  • 2篇血性
  • 2篇前循环
  • 2篇缺血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1篇大血管
  • 1篇碘佛醇
  • 1篇动脉干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中膜
  • 1篇对比剂
  • 1篇血管内介入
  • 1篇血管内介入治...

机构

  • 8篇胜利油田中心...

作者

  • 8篇刘文虎
  • 7篇张立功
  • 7篇高宗恩
  • 3篇陈晓辉
  • 2篇吴德云
  • 2篇钟孟飞
  • 2篇刘佳佳
  • 1篇李海停
  • 1篇吕在刚
  • 1篇唐天萍
  • 1篇李敏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碘佛醇致对比剂脑病一例被引量:2
2021年
对比剂脑病是在血管内使用对比剂后出现的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但亦有部分患者预后不良。该文报道1例应用碘佛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即刻出现小脑功能障碍的对比剂脑病病例,以期对对比剂脑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
刘文虎张立功刘佳佳高宗恩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
东营市油田职工青年与中老年患者不同脑卒中亚型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东营市油田职工青年及中老年不同亚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12例青年脑卒中患者(青年组)和726例中老年脑卒中患者(中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亚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青年组:脑梗死患者吸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比例高于脑出血患者(P<0.001、P=0.04),而高血压病比例低于脑出血患者(P<0.001);中老年组:脑梗死患者吸烟、冠心病、房颤、TIA史、血脂异常比例高于脑出血患者(P<0.001、P<0.001、P=0.01、P<0.001、P<0.001),而高血压病比例低于脑出血患者(P=0.01)。(2)脑梗死:青年组脑梗死患者吸烟、酗酒比例分别高于中老年组(P<0.001、P<0.001),其中青年组冠心病、房颤、TIA史、糖尿病、血脂异常比例分别低于中老年组(P=0.04、P=0.02、P=0.01、P=0.01、P<0.001);脑出血:青年组脑出血患者酗酒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01),其中青年组糖尿病、血脂异常比例分别低于中老年组(P=0.04、P=0.03)。结论:东营市油田职工青年和中老年不同亚型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差异,及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能有效防治脑卒中的发生。
吴德云张立功陈晓辉高宗恩刘文虎
关键词:脑卒中油田职工青年中老年
东营市城乡居民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及预后被引量:4
2016年
1目的探讨东营地区城乡居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差异性及其预后情况。2方法回顾分析489例城市脑卒中患者(城市组)和390例农村脑卒中患者(农村组)的临床资料,对城乡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3结果城市组前3位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吸烟、高脂血症;农村组前3位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吸烟、家族史。城市组酗酒(24.9%)、高血压病(64.8%)、糖尿病(19.8%)、高脂血症(27.8%)比例均高于农村组(16.9%、49.0%、11.8%、20.0%),但吸烟(31.0%)、家族史(10.0%)比例均低于农村组(41.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组脑卒中0.5及1年预后均好于农村组,其死亡、复发以及残疾的比例低于农村组,良好比例高于农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东营市城区脑卒中患者酗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均高于农村患者;吸烟、家族史比例均低于农村患者。城区脑卒中患者预后好于农村患者,残疾率、复发率、病死率均低于农村。
吴德云张立功陈晓辉高宗恩刘文虎
关键词:脑卒中城市农村
穹窿柱梗死一例
2020年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3岁,小学文化,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1d入院。患者于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应迟钝,时有精神恍惚,伴记忆力减退,表现为自己不能回忆当天进食情况(顺行性遗忘),对自己的家庭住址及所住楼层不能回忆(逆行性遗忘),无言语不利及肢体麻木无力,无饮水呛咳、视物成双,无肢体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及咳痰。既往高血压10余年,心动过缓5年。
刘佳佳张立功刘文虎
关键词:脑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开通治疗时间窗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2024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紧急治疗手段是早期开通闭塞血管,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血管内治疗。但这两种方式最初的时间窗都较窄,能真正受益的患者有限。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如CT灌注成像、MRI的优化,以及高级影像分析软件的开发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逐步应用,使得这两种方式的时间窗都已明显延长,从而有更多患者获益。本文现围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开通治疗时间窗的演变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超时间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高宗恩郎野刘文虎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间窗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
基于DSA的前循环动脉干形态镜像性的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DSA的前循环动脉干的形态镜像性,分析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时参考健侧动脉走行进行导丝探查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250例(造影组),分为3组:青年造影组(年龄<50岁),中年造影组(50~69岁),老年造影组(年龄≥70岁);另选行急诊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170例(取栓组)。观察造影组与取栓组(责任血管成功开通后)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影像资料,分析造影组双侧颈内动脉C1段、C2-C3段、虹吸段、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以及分叉后段走行的镜像性情况,并分析取栓组血管开通率、双侧走行一致率。结果造影组双侧颈内动脉C1段、C2-C3段、虹吸段、M1分叉前段、M1分叉后段走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1分叉前段双侧镜像性一般,其余各段均双侧镜像性良好,青年造影组、中年造影组、老年造影组双侧颈内动脉C1段、C2-C3段、虹吸段、M1分叉前段、M1分叉后段走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青年造影组C1段、各组M1分叉前段双侧镜像性一般,其余各分段双侧镜像性良好;取栓组闭塞血管开通率95.5%,全组双侧走行一致率89.0%。结论双侧颈内动脉C1段、C2-C3段、虹吸段、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分叉后段走行均存在镜像性,为脑动脉机械取栓和大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时参照病变对侧血管走行操控血管内治疗材料提供了依据。
刘文虎张立功赵炳一高宗恩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发病24至48小时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指导下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分析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讨发病24~48 h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在CT灌注成像指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43例。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发病时间超过6 h患者完善CT灌注成像影像学评估,并应用eStroke国家取栓溶栓影像平台数据评估筛选。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的不同,将143例患者分为超窗组(31例,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为24~48 h)和窗内组(112例,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24 h)。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不同,将超窗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1例,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20例,mRS评分3~6分)。对比分析超窗组与窗内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mTICI 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0~2a级为血管未再通]、术后不同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mRS评分等情况,并对比分析超窗组中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超窗组平均年龄及静脉溶栓患者比例均明显小于窗内组[分别为(65±7)岁比(69±4)岁和9.7%(3/31)比31.3%(35/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7,χ^(2)=5.791,均P<0.05);超窗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1689(1560,1920)min比564(540,580)min,Z=-8.518]、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140(70,165)min比90(80,107)min,Z=-2.520]、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1739(1610,1970)min比623(500,840)min,Z=-8.508]均高于窗内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超窗组与窗内组血管再通率[71.0%(22/31)比74.1%(83/112),χ^(2)=0.123]、症状性颅内出血[9.7%(3/31)比6.3%(7/112),χ^(2)=0.070]、NIHSS评分[术后24 h:12(7,15)分比15(8,18)分,Z=-1.694;术后7 d:9(4,12)分比9(4,14)分,Z=-0.757;术后90 d:6(1
刘文虎钟孟飞陈晓辉张立功张毓琦唐天萍李海停吕在刚高宗恩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内治疗
致缺血性卒中的青少年孤立性大脑中动脉夹层: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2年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IAD)是指各种原因使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颅内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间剥离分层形成血肿,或颅内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1]。当血液进入动脉内膜与中膜之间时,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严重时可出现缺血性卒中症状;当血液进入动脉中膜与外膜之间时,往往会形成夹层动脉瘤,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2]。相比西方国家,IAD更多见于亚洲人[3]。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AD的易感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创伤、偏头痛、高血压以及感染等[4,5]。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缺血性或出血性症状,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内膜瓣、双腔征、串珠征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目前诊断IAD的金标准。IA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夹层(middle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MCAD)是一种较为罕见的IAD类型,是导致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均有其特殊之处。据报道,68.9%的孤立性MCAD以急性缺血性卒中为首发表现,仅表现为缺血症状的MCAD患者90%转归良好,而发生出血的MCAD患者高达60%转归不良[6]。现报告2例青少年孤立性MCAD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刘文虎张立功钟孟飞李敏张毓琦高宗恩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夹层动脉瘤易感因素缺血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中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