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宾

作品数:4 被引量:6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北缘
  • 4篇柴北缘
  • 2篇碰撞造山
  • 2篇锆石
  • 2篇矿床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定年
  • 1篇造山作用
  • 1篇找矿
  • 1篇找矿启示
  • 1篇石矿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特征
  • 1篇铜铅锌
  • 1篇铜铅锌矿
  • 1篇铜铅锌矿床
  • 1篇盆地
  • 1篇铅锌矿
  • 1篇铅锌矿床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青海省地质调...

作者

  • 4篇许荣科
  • 4篇郑有业
  • 4篇周宾
  • 3篇马超
  • 3篇吴亮
  • 2篇吕登
  • 2篇王永开
  • 1篇徐永利
  • 1篇张小鹏
  • 1篇张晓鹏
  • 1篇张宇
  • 1篇祝海洋

传媒

  • 3篇地质通报
  • 1篇西北地质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柴北缘绿梁山一带与造山作用相关的铜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启示被引量:24
2012年
在研究柴北缘绿梁山铜矿、双口山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指出上述矿床围岩为遭受了强烈褶皱构造变形及低绿片岩相变质的蛇绿混杂岩构造块体,矿体呈脉状或似层状产出于韧性剪切带内的强带内,分别与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期—印支期的两次碰撞造山作用相联系,并很可能与区域上对应时期的造山带型金矿床的形成同步。暗示绿梁山铜矿区和双口山铅锌矿区外围是寻找潜在的造山带型金矿床的重要靶区,而在绿梁山铜矿区新发现的VHMS型铜矿化和双口山SEDEX型铅锌矿化指示位置,是寻找遭受后期改造的青龙滩式铜矿化和锡铁山式铅锌矿化的重要靶区。
许荣科郑有业周宾吴亮祝海洋张宇马超吕登
关键词:柴北缘碰撞造山铜铅锌矿床控矿要素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铁石观一带金红石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6
2014年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相学等研究手段,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及铁石观一带均发现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其单个矿体长可达千米以上,宽均达几米至几十米不等,金红石物相Ti平均品位可达2.58%,属于高钛榴辉岩的范畴,且其矿床地质特征与大别—苏鲁地区的金红石矿床特征极为相似。鱼卡和铁石观金红石矿床的发现,填补了柴北缘榴辉岩变质带没有金红石矿床的空缺,并暗示柴北缘地区有发现大型榴辉岩矿床的找矿远景。
王永开徐永利郑有业周宾吕登张晓鹏吴亮马超许荣科
关键词:金红石矿床柴北缘榴辉岩
青海柴达木山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被引量:20
2013年
柴达木山岩体是柴北缘地区最大的岩体之一。为确定柴达木山岩体成因及其与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关系,采用LA-ICP-MS方法对柴达木山眼球状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及Hf同位素研究。柴达木山眼球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36.9Ma±2.8Ma及440.8Ma±7.3Ma,Th/U值均大于0.2,代表了岩浆的形成年龄。眼球状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相近,45个锆石Hf同位素分析值中42个锆石176Lu/177Hf值均介于0.000735-0.002786之间,176Hf/177Hf值变化范围为0.282264-0.282439,εHf(t)变化于-8.5--2.5之间,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44-1.77Ga。研究表明,柴达木山岩体形成于437-446Ma,具有多期侵位特点,其原岩来自柴达木板块基底下地壳;结合柴北地区缘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点认为,柴达木山岩体为陆陆碰撞的产物。
周宾郑有业许荣科王永开张小鹏吴亮
关键词:柴北缘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
柴北缘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变质年龄及其对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指示被引量:3
2013年
柴北缘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分布广泛。为确定柴北缘地区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采用LA—ICP—MS技术.对大柴旦地区前寒武纪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黑云斜长片麻岩获得479-472Ma的变质年龄,斜长角闪岩获得440Ma和470Ma2个变质年龄,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获得418.8Ma±3.0Ma的变质年龄。初步确定,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前寒武纪岩体构成了3次强度不等的变质作用叠加,分别为大洋俯7中末期阶段(495-467Ma)岛弧花岗岩弱热烘烤变质作用、大陆碰撞造山阶段(467-423Ma)区域变质作用、S型花岗岩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大陆后碰撞造山阶段(423-371Ma)I型花岗岩强烈接触热变质作用。
周宾郑有业童海奎聂晓亮王永生马超许荣科
关键词:柴北缘碰撞造山前寒武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