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伟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小清蛋白
  • 3篇褐菖鲉
  • 2篇发声
  • 1篇鱼鳔
  • 1篇支流
  • 1篇三联体
  • 1篇声学
  • 1篇适宜性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种内
  • 1篇连通性
  • 1篇脉冲
  • 1篇结构特性
  • 1篇金沙江
  • 1篇金沙江下游
  • 1篇环境因子
  • 1篇肌肉纤维
  • 1篇肌质网

机构

  • 6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上海勘测设计...
  • 2篇中国长江三峡...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6篇谢伟
  • 3篇宋佳坤
  • 3篇张旭光
  • 2篇段辛斌
  • 2篇田辉伍
  • 2篇邓华堂
  • 2篇陈大庆
  • 2篇郭弘艺
  • 1篇潘迎捷
  • 1篇胡庆松

传媒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褐菖鲉发声肌中小清蛋白的特性及肌肉纤维的超微结构特性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对褐菖鲉发声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发声肌形态、小清蛋白含量和肌纤维超微结构等特征,发现褐菖鲉发声肌和白色肌肉中小清蛋白分子量均为10-14 ku。在白色肌肉肌纤维显微结构中,三联体(一个T小管+两个肌质网终池)仅处于Z膜,而在发声肌纤维中,三联体不仅在Z膜处,也在A带与I带交联处。与白色肌相比,发声肌超微结构中的肌质网更宽,肌膜更发达。在发声肌细胞中,线粒体多且聚集;而白肌细胞中,线粒体相对少且分散。结果显示:在褐菖鲉发声肌的快速收缩中,小清蛋白可能没有起重要作用,而是发达的肌膜、三联体和肌质网结构确保了该特殊肌肉快速收缩和放松的发声功能与行为,同时,大量聚集的线粒体保证其发声肌的持续工作能力。
谢伟张旭光郭弘艺宋佳坤
关键词:褐菖鲉小清蛋白三联体
褐菖鮋发声肌的特性
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是一种暖温性底层鱼类,它能够利用发声肌快速收缩使鱼鳔振动而产生声音,并由此互相传达物种间生物信息.本文以褐菖鮋白色肌肉为参照对象,通过生物化学方法和形态学方法研究褐菖...
谢伟张旭光宋佳坤
关键词:褐菖鲉小清蛋白肌质网
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算法筛选及评估
2025年
为研究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最优算法,科学评估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3个环境因子,采用一元非线性函数拟合构建单个环境因子SI曲线,并结合最大值法(Maximum,MAX)、最小值法(Minimum,MIN)、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AMM)、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GMM)、加权平均法(Weighted moving average,WMA)分别计算中华纹胸鮡HSI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各模型算法中,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误差最小,最大值法与最小值法的预测结果与中华纹胸鮡实际分布偏差较大,在进行算法选择时要慎重考虑。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总体呈现上游至下游纵向上升趋势,HSI值大于0.7的点位为下游自然河段S3和S4。水温、海拔等物理环境是驱动中华纹胸鮡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算术平均法及加权平均法为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预测最优算法。研究结果可为黑水河鱼类栖息地评估提供参考资料,促进鱼类栖息地保护。
谢伟谢伟邓华堂倪达富成必新唐锡良陈大庆陈大庆段辛斌
褐菖鮋的发声及发声肌的特性
鱼类的发声对于种间和种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辨别同类鱼发出的呼叫声生殖季节时发出的求偶声,寻找水下食物时发出的试探声,以及遇到敌害时候发出的防御声或惊吓声等。因此,鱼类的发声往往和它的生命活动密不可分,并有特定的生物...
谢伟
关键词:发声小清蛋白
褐菖鲉发声系统形态结构及其发声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分别采用形态学和模拟领地入侵的方法研究了褐菖触发声系统和发声特征。结果表明,褐菖触发声系统由鱼鳔肌和鱼鳔组成。鱼鳔肌前方附着于颅骨的翼耳骨,后经第1~7肋骨,与鱼鳔背后侧部相连。在领地入侵模拟实验中,褐菖鲇发出了连续脉冲的“咕噜噜”声音,其平均脉冲周期为(32.6±2.6)ms,平均脉冲间隔为(51.8±81.4)ms,主频为68~175Hz。对单个声音脉冲中包涵的正弦波型的能量周期分析发现:其声音主频与最大能量周期的倒数一致,表明褐菖鼬是采用鱼鳔肌收缩的发声机制。
张旭光谢伟郭弘艺胡庆松潘迎捷宋佳坤
关键词:褐菖鲉发声脉冲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短须裂腹鱼栖息地的适宜性
2024年
鱼类栖息地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护渔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短须裂腹鱼生境因子适宜性及栖息地分布规律,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短须裂腹鱼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6个环境因子数据,应用Spearman相关性单尾检验筛选栖息地指示因子,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关键生境因子最适栖息水温范围为16.3~16.8℃,水深范围为35~60 cm,海拔范围为637~816 m。从黑水河上游至下游短须裂腹鱼栖息地适宜性呈纵向增加趋势,栖息地质量低于良好标准的比例为70%,达到良好及非常好标准的比例仅为30%。短须裂腹鱼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河道水文联通性高、水深较浅、饵料生物充足、流速较缓的自然流水河段,其栖息地适宜性表现出的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可能是由小型水坝等人为干扰所导致。
谢伟邓华堂邓华堂田辉伍唐锡良蒲艳王导群田盼盼陈大庆陈大庆
关键词: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