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
- 作品数:36 被引量:228H指数:10
- 供职机构: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5-2020年陕西省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被引量:13
- 2022年
- 目的分析2015―2020年陕西省4类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简称慢性病)的死亡情况、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以及预测陕西省"健康中国2030"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实现情况。方法利用2015―2020年陕西省死因监测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早死概率预测值、早死概率目标值,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变化趋势的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结果2015―2020年,陕西省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比例均达到83.00%以上,占慢性病死亡数比例均达到94.00%以上;总人群、男性和女性的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总人群APC=2.02%、男性APC=2.12%、女性APC=1.92%),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总人群APC=-2.96%、男性APC=-2.47%、女性APC=-3.54%),趋势性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历年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2015―2020年陕西省总人群、男性和女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总人群APC=-1.78%、男性APC=-1.19%、女性APC=-3.05%),趋势性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6年间陕西省总人群、男性和女性早死概率分别以1.98%、1.34%、3.43%的速度下降,根据下降速率预测,到2030年,除女性外,陕西省总人群、男性早死概率均无法达到"健康中国2030"早死概率的目标值。结论2015―2020年陕西省4类主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总人群和男性早死概率无法实现目标值,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 邱琳王维华刘蓉飒日娜
- 关键词:主要慢性病死亡率
- 2015—2019年陕西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特征及减寿分析被引量:18
- 2021年
- 目的了解陕西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陕西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13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报告的恶性肿瘤死亡个案。运用Excel 2016和SPSS 25.0软件计算陕西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潜在工作损失年(WPYLL)、平均潜在工作损失年(AWPYLL)。结果2015—2019年陕西省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134.0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1.50/10万,占全死因的21.48%。男性年均死亡率(166.00/10万)高于女性(100.3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5—2019年陕西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41%,P<0.01)。0~44岁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45岁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75岁以后迅速升高。陕西省居民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和肛门癌,共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的72.35%。2015—2019年陕西省居民恶性肿瘤PYLL为393996.33人年、PYLLR为14.98‰,AYLL为11.17年,且男性均高于女性。2015—2019年陕西省居民恶性肿瘤WPYLL为149978人年,AWPYLL为4.25年,WPYLL男性高于女性,AWPYLL女性高于男性。结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和肛门癌是陕西省恶性肿瘤预防控制的重点工作,同时宫颈癌和乳腺癌对女性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应针对主要恶性肿瘤和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
- 邱琳飒日娜刘蓉王维华
-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因
- 大气PM_(2.5)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自噬及其作用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大气PM_(2.5)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自噬及其机制。方法对生长状况良好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给予不同浓度大气PM_(2.5)染毒(10、25、50、100和200μg/ml),染毒24 h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吞噬率和细胞吞噬指数,用MDC染色实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Beclin 1和MAP-LC3的蛋白表达量和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气PM_(2.5)染毒可明显改变RAW264.7细胞的生长状况和细胞形态,不同浓度大气PM_(2.5)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染毒后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MDC染色实验显示,细胞核周有较多的亮点状颗粒物,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多个、结构典型自噬体。大气PM_(2.5)染毒后,RAW264.7细胞Beclin 1和MAP-LC3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100、200μg/ml组Beclin 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50、100和200μg/ml组MA P-LC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大气PM_(2.5)染毒可影响RAW264.7细胞生长状况,导致细胞形态改变,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和吞噬能力;其可能是通过促使Beclin 1和MA P-LC3基因表达上调而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自噬。
- 王甜嵇志刚刘蓉易建华史伟
- 关键词:自噬
- 抗着丝点抗体在多种疾病中的变化和意义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在多种疾病中的表达,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 ACA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①129例 ACA阳性患者中女性116例,男性13例,女性 ACA的血清滴度高,复合型抗体多见,与男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P=0.01;χ2=6.85,P=0.003)。②118例有详细临床资料的患者中自身免疫疾病65例(55.08%),非自身免疫疾病53例(44.92%)。自身免疫疾病多见复合型、高滴度抗体,与非自身免疫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7,P<0.001;χ2=11.44,P=0.001)。结论 ACA在自身免疫疾病和非自身免疫疾病中均可见到,临床表现多样,且可引起多器官受累,应引起足够重视。
- 邢雪梅李艳琴沈刚张军刘蓉李毅李向东
- 关键词:抗着丝点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
- 陕西省成人慢性肾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 了解陕西省成人慢性肾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慢性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陕西省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6 202人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效样本为5 975例,慢性肾病加权患病率为8.85%,女性慢性肾病患病率(11.45%)高于男性(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025,95%CI:1.018~1.033)、女性(OR=1.520,95%CI:1.205~1.915)、高血压(OR=2.155,95%CI:1.786~2.600)、糖尿病(OR=2.193,95%CI:1.775~2.710)和高尿酸血症(OR=2.132,95%CI:1.475~3.082)与慢性肾病患病高风险相关,经常锻炼(OR=0.618,95%CI:0.460~0.832)与慢性肾病患病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陕西省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女性慢性肾病患病率偏高,应重点关注中老年人群、缺乏锻炼人群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疾病相关人群。
- 陶雅丽飒日娜武萌刘蓉王维华孟焕徐亚陇邱琳
- 关键词:慢性肾病患病率影响因素
- 陕西省2011—2016年疾控机构仪器设备配置现状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了解2011—2016年陕西省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疾控机构仪器设备配置变化情况,为制订陕西省疾控体系仪器设备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6年陕西省省、市、县3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普查。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收集数据,按照不同年度、机构层级、地区、仪器设备种类进行分类,对疾控机构仪器设备配置的数量进行统计学描述,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11—2016年,陕西省各级疾控机构仪器设备拥有数量及达标率均呈上升趋势,省级各年均达到国家标准,地市和县区级疾控机构未达标,2016年,地市级和县区级机构达标率分别为87.71%和50.00%。地市级和县区级疾控机构中,关中地区达标率均最高,陕南次之,陕北最低。从仪器设备分类情况看,省、市、县各级疾控机构健康教育器材达标率均最低,其次是信息设备。结论陕西省需加强县区和陕北地区机构仪器设备配置,并重视健康教育器材和信息设备配置。
- 程永兵刘蓉邱琳李广智
- 关键词:疾控机构达标率
- 2008—2017年陕西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变化情况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了解2008—2017年陕西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配置及变化情况,为制定慢性病防控人力资源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8年、2011年、2013年、2017年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数据,收集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部门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内容。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χ^(2)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结果 陕西省共有118家疾控中心,设立专门的慢性病防控科所的机构由2008年的10家(8.47%)上升至2017年的35家(29.66%),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陕西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243人(4.33%)增加至2017年的447人(6.99%),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增长速度为7.01%。2008年、2011年、2013年、2017年慢性病防控人员均以<35岁组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2.39%、43.56%、45.08%和42.28%。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比例由2008年的12.35%上升至2017年的38.04%,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人员从2008年的18.93%上升至2017年的26.62%,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2017年陕西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不同年份的职称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陕西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人员配置有所改善,但仍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慢性病流行趋势,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慢性病防控人才结构和配置。
- 武萌飒日娜邱琳王维华王艳平胡志平刘蓉李亚军
-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控机构人力资源
- 2015年陕西省劳动年龄人口恶性肿瘤流行状况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2015年陕西省劳动年龄人口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收集2015-01-01—2015-12-31陕西省14个肿瘤登记处报送的全部恶性肿瘤数据,结合2015年人口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估算陕西省2015年性别别、年龄别、分部位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率。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年龄构成和Segi's世界人口年龄构成作为标准人口,计算中国人口标化率和世界人口标化率。结果2015年陕西省劳动年龄人口新发恶性肿瘤42146例,发病率为145.11/10万,中标率为109.23/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57.06/10万,女性发病率为132.28/10万。城市劳动年龄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68.31/10万,农村为133.28/10万。陕西省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恶性肿瘤死亡数为24226例,死亡率为83.41/10万,其中男性为105.18/10万,女性为60.07/10万。城市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率为93.20/10万,农村地区为78.42/10万。2015年陕西省劳动年龄人口恶性肿瘤发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和结直肠肛门癌,死亡顺位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结论45〜65岁是劳动年龄人口中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肺癌和肝癌是陕西省劳动年龄人口的主要恶性肿瘤,乳腺癌、宫颈癌是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的主要恶性肿瘤,食管癌、结直肠癌是男性劳动年龄人口的主要恶性肿瘤。
- 王艳平刘蓉飒日娜胡志平邱琳
- 关键词:劳动年龄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
- 2006—2020年陕西省眉县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 了解陕西省眉县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特征,为制定和评估道路交通伤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20年就诊于陕西省眉县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门急诊的道路交通伤害首诊病例,对病例变化趋势和基本情况以及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20年,共收集陕西省眉县道路交通伤害病例17 490例,伤害总病例数的比例从2006—2009年开始呈上升特征,2009年以后呈波动性递减特征。男性11 436例,女性6 054例,男女性别比为1.89∶1,19~<45岁组7 192例,占总病例数的41.12%,伤害发生高峰日为7月31日,每天8~11时(5 606例,32.05%)和17~19时(3 331例,19.05%)是交通伤害发生高峰,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是驾乘交通工具(10 183例,58.22%)。受伤部位依次为头部(4 809例,27.50%)、下肢(3 481例,19.90%)和躯干(2 692例,15.39%),伤害的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6 779例,38.76%)、骨折(4 458例,25.49%)和脑震荡/脑挫裂伤(4 286例,24.51%),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9 044例,51.71%),14 118例(80.72%)病例伤害结局为留观/住院/转院。结论 道路交通伤害对陕西省眉县居民健康危害较大,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是该地区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 刘蓉飒日娜邱琳王艳平陶雅丽
- 关键词:道路交通伤害
- 陕西省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聚类特征分析被引量:26
- 2021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陕西省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为陕西省慢性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陕西省10个监测点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633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和超重或肥胖5种慢性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率均进行加权处理。计算5种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和聚类模式,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危险因素影响因素。结果陕西省18岁及以上居民5种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率(55.88%)、超重或肥胖率(46.82%)、现在吸烟率(28.30%)、体力活动不足率(24.99%)和有害饮酒率(2.21%)。54.58%的陕西省18岁及以上居民有2种及以上的行为危险因素,其中水果蔬菜摄入不足(15.53%)和超重或肥胖(12.70%)是陕西省成年人群中最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模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251,95%CI:0.250~0.251)、受教育程度高(小学OR=0.913,95%CI:0.910~0.915;初中OR=0.863,95%CI:0.861~0.865;高中OR=0.846,95%CI:0.844~0.849;大专及以上OR=0.699,95%CI:0.696~0.701)和家庭年收入较高(中等收入OR=0.672,95%CI:0.671~0.674;高收入OR=0.651,95%CI:0.649~0.653)者行为危险因素个数较少,高龄(45~59岁OR=1.262,95%CI:1.259~1.264;60岁及以上OR=1.314,95%CI:1.310~1.317)、农村(OR=1.488,95%CI:1.486~1.491)、已婚或同居(OR=1.203,95%CI:1.199~1.206)及离婚或丧偶或分居者(OR=1.747,95%CI:1.737~1.758)行为危险因素个数较多。结论陕西省居民中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发生率较高,需针对男性、老年、受教育程度低、低收入人群及农村地区人群采取积极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来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发生,进而减少和减缓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 王维华飒日娜邱琳王艳平刘蓉胡志平陶雅丽刘莹
- 关键词:行为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