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军
-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南黄海SYS90-1A孔第四纪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
- 2024年
-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层学结果,建立南黄海南部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地层框架。结果显示,SYS90-1A孔岩芯记录了从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上部,包括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正极性时与松山负极性时界线(B/M界线)深度位于74.2 m,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深度分别位于79.75~82.47 m和85.25~87.74 m。根据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的年代控制点和平均沉积速率,推算钻孔底部年龄为0.96 Ma。南黄海SYS90-1A孔早更新世晚期的沉积速率约为8.66 cm/ka,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约为9.5 cm/ka,而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为12.8 cm/ka,沉积速率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呈增加趋势。这一结果不仅为南黄海南部第四纪沉积物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学约束,而且为南黄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物源示踪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标尺。
- 陆凯陆凯李广雪孙军李广雪梅西陈晓辉梅西朱晓青强小科
- 关键词:古地磁学第四纪南黄海
- 渤海海峡地区高分辨率地震层序特征及其古环境演化被引量:3
- 2020年
- 通过对渤海海峡1096 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进行解译,并结合钻孔岩心资料,探讨渤海海峡地区地层结构及第四纪环境演化过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在单道地震剖面上共识别出7个地震反射界面,划分出7个地震反射单元,组成5套地震层序.其中,层序Ⅰ由U1组成,为一套强振幅、连续性较好的平行、亚平行反射波组成,厚度为0~30 m,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层;层序Ⅱ由U2组成,为低振幅、连续性较差的平行、亚平行反射波组,部分为声学透明或半透明反射层,厚度为0~50 m,为中更新世沉积层;层序Ⅲ由U3-U5组成,上部为低振幅的杂乱反射,部分为声学透明或半透明反射层,中部为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单元,下部以杂乱反射为主,最大厚度超过300 m,为早更新世沉积层;层序Ⅳ由U6组成,以杂乱反射为主,局部褶皱变形,仅在老铁山水道地区残留;层序Ⅴ由U7组成,为渤海海峡沉积地层的基底,由一套弱振幅、低连续、成层性差的地震反射单元组成.研究表明,渤海海峡第四纪以来经历多期环境变迁,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出不同的反射特征.早更新世早期-中期,地震反射以杂乱反射为主,连续性较差、反射弱,指示陆相沉积;早更新世晚期,声学透明或半透明反射结构指示海侵开始;中更新世以来,地震反射特征以平行、亚平行的反射结构为主,指示海相沉积占主导地位.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揭示渤海海峡地区活动断裂广泛发育,大部分断裂活动时间终止于中更新世,少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继续活动,这对海底工程建设严重不利.本次研究揭示了渤海海峡地区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和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建设的论证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支撑.
- 刘长春李攀峰孙军孙军褚宏宪孙军侯方辉陈珊珊
- 关键词:渤海海峡地震层序跨海通道
- 中国海及邻域宏观地质特征与构造演化被引量:1
- 2014年
- 通过对我国海域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并结合近十年来的编图成果,概要论述了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以及宏观地质特征,总结了中国海及邻域的宏观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国海及邻域所在的欧亚板块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大陆构造域和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地质构造复杂;印支运动结束了古全球构造阶段转而进入新全球构造阶段,从而奠定了中国海及邻域形成演化的基础;古全球构造阶段是由北向南发展,北老南新;新全球构造阶段是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发展,南早北晚,西老东新;从古全球构造阶段到新全球构造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块体的发展存在同序时差。
- 张训华侯方辉孙军温珍河郭兴伟王忠蕾朱晓青
- 关键词:地质特征
- 古生代以来中国主要块体活动古地理重建及演化被引量:10
- 2014年
- 为编制新一轮《中国海陆大地构造宏观格架演化图》,展示和探讨中国主要块体的演化特征,利用大量的古地磁、生物古地理、古气候、沉积岩石和构造演化史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古生代以来中国主要块体的活动古地理进行了概要的重建。编图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古磁学、岩石学、沉积学、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地质构造史和板块理论等依据进行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工作方法,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主要块体的宏观演化过程。以古地磁定量约束为核心,以现有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和沉积岩石学等资料为定性约束和半定量分析,通过对这些依据进行合理的筛选与取舍,恢复选定时间断面上的剥蚀区和沉积区,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活动构造古地理重建恢复工作,可提高所编制图件的可信度。
- 侯方辉张训华温珍河高志清冯岩孙建伟孙军郭兴伟李三忠
- 关键词:古地理古大陆再造
- 渤海海峡BHS01孔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磁性地层学研究是建立渤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序列地层年代框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对渤海海峡地区BHS01孔(孔深121.3 m)进行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BHS01孔岩心记录了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底部,包括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界限(B/M)深度位于该钻孔的46.4 m处。根据沉积速率,推测钻孔底部121.3 m处的年龄约2.25 Ma。综合沉积物的岩性、磁性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将BHS01孔沉积物记录的区域沉积过程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2.25~1.46 Ma)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阶段Ⅱ(1.46~0.78 Ma)为稳定的湖泊相沉积;阶段Ⅲ(0.78~0 Ma)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这一研究为该钻孔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为渤海海峡及邻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 孙军杨慧良孙军杨慧良路月何磊刘长春褚宏宪强小科
- 关键词:渤海海峡磁性地层学第四纪
- 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被引量:9
- 2014年
- 对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发育的地质背景、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以及钻井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沉积厚度达30~100m,其中在太康、鹿邑地区的平均厚度超过60m;有机质丰度中等—高(1.76%~4.16%),镜质体反射率适中,有机质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研究区山西组地层发育微孔隙、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储集性能较好。等温吸附实验测得暗色泥页岩吸附气含量平均为1.32m3/t,表明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性较好。综合研究认为,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页岩在荥阳—通许—太康—郸城一带分布厚度大,埋深适中,页岩气保存地质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
- 孙军郑求根温珍河侯方辉肖睿任君喆
- 关键词:页岩气成藏条件山西组南华北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