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倍宁
- 作品数:3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山西省近10a小麦生产成本、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对2004—2013年山西省及全国小麦生产成本、产量及经济效益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3年山西省小麦生产总成本持续增加,且年均增长率大于全国;小麦产量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每年产量不稳定;小麦产值在2008年以后山西及全国均呈增加趋势。山西小麦2009—2012年年均产值增长率为15.84%,增长幅度远远不及小麦成本(17.32%),并且2013年小麦成本较2012年有所增加,而产值降低,以至于10 a中净利润出现1/2以上的年份为负值。针对性地提出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值效益的对策:小麦品种与品质改良,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及田间管理培训,政府对农户给予补贴政策,转变小麦生产经营模式,国家加大对小麦市场的调控力度。
- 冯乐勇崔福柱杜天庆薛建福马娟娟张倍宁
- 关键词:小麦净利润成本利润率
- 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现状,以期为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户收益提供相应的对策。研究以2004—2013年间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全国玉米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2年山西省玉米产量达近10 a间最高值(9 411.3 kg/hm^2),但同年利润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从72.5%下降至46.2%。山西省玉米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加,所占比例达51%;土地成本在10 a间上涨261%,超过物质与服务成本的上涨幅度;2011年成为山西省玉米销售价格由升转降的拐点。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的增加是由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的增加所致,因此,应大力推广玉米机械播种、机械整地和机械收获的技术,解决玉米播种、整地和收获过程中费时费工的问题,以降低成本。
- 张倍宁李娜娜刘彩霞郝建平薛建福冯乐勇
- 关键词:玉米总成本
- 秸秆还田对麦粱两熟农田土壤团聚体特征的短期效应被引量:16
- 2018年
- 冬小麦—夏高粱种植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两熟制系统,是山西省杂粮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为阐明该种植系统农田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对秸秆还田量的短期响应,试验基于麦粱种植系统,分析了不还田(CK)、半量还田(HR)和全量还田(WR)对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和稳定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能够显著降低0—30cm土层>10mm和<0.25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0.25~2mm各亚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p<0.05);全量秸秆还田后较半量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特征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但对10—20,20—30cm土层改善效果逐渐减弱;全量还田相比半量还田,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大团聚体(>0.25mm)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2.2%,23.0%和5.3%,并显著提升了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和大团聚体(>0.25mm)含量,降低了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p<0.05)。此外,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含水量和作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表明,全量还田在短期年限内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改善晋中区麦粱两熟农田土壤团粒结构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 孙隆祥陈梦妮薛建福崔福柱郝建平郭秀卿杜天庆崔江辉张倍宁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