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古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新经济
  • 6篇新经济地理
  • 6篇新经济地理学
  • 6篇经济地理
  • 6篇经济地理学
  • 2篇资本
  • 2篇劳动力
  • 2篇技术创新
  • 2篇比较优势
  • 2篇产业转移
  • 1篇地方政府博弈
  • 1篇地理学视角
  • 1篇东北老工业基...
  • 1篇东北老工业基...
  • 1篇要素禀赋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博弈
  • 1篇中国资本
  • 1篇人力资本
  • 1篇生产性服务业

机构

  • 8篇南开大学
  • 7篇兰州大学
  • 2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1篇张古
  • 6篇安虎森
  • 3篇刘军辉
  • 1篇赵兴罗
  • 1篇刘鹏

传媒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财经研究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经济科学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消费潜力释放:扁平化还是中心化
2024年
推动城市群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是释放国内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模思想,本文构建用于分析中心城市极化对城市群消费潜力影响的理论模型,选取十大城市群内17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群中心城市极化程度与城市群消费潜力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极化结构通过产业布局的横向和纵向效应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且中心城市存在一个最优产业结构,而无序的产业集聚不利于整体需求增加;削减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流入作为间接影响机制,能够促使中心城市拉动城市群消费潜力;中心城市定位与城市群发展阶段也会影响消费潜力释放。中心城市的极化程度影响城市群内部分工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反映在产业和劳动力需求扩张上。因此,培育城市群中心城市向超大、特大城市成长,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产品和要素的流通效率,都有助于释放城市群的消费潜力。
张古张珂涵安虎森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新经济地理学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产业空间分布——兼论单边贸易保护与经济增长被引量:4
2018年
文章将资本所得税、要素禀赋、技术优势等变量引入自由资本模型,分析随着贸易自由度变化有关变量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随着贸易自由度增加,有利于产业向要素禀赋丰富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且要素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在不同贸易自由度水平下作用强度不同,在贸易自由度比较低时大国效应更为明显,而在贸易自由度较高时,强国效应更为明显;(2)单边贸易保护政策提高了实行该政策国家的产业份额,该结论从空间角度回答了产业政策有效性之争,产业政策在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起到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3)为应对美国新经济政策冲击,中国应升级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实行定向扶持政策,并锚定美国税收政策等,使中国始终保持对美政策优势。
刘军辉安虎森张古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经济增长
“双循环”战略实施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基于斯密分工思想的分析
2024年
文章以“双循环”战略为背景,在斯密分工思想的指引下,参考新兴古典理论关于分工的研究成果,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中间投入品模型和新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模型,融入由土地要素带来的拥塞效应,构建了具有“双循环”特征的区域经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了“双循环”战略实施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将经历“快速增加—较快下降—缓慢上升”的演变过程,并且这种差距在中期虽会收敛但不会消失,在后期甚至还有拉大的风险;(2)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与两个地区的对外交易效率和区域内部的交易效率密切相关,在分工原理作用下,这将演化出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最终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3)“双循环”战略的实施主要从交易效率方面影响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因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可从交易效率入手,借助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分工的作用来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市场竞争下地域分工演化的结果,是斯密分工思想在区域经济中的体现。文章研究不仅巩固了区域经济关系分析的微观基础,还从数理和实证两方面证明了斯密分工思想的合理性,文章结论能够为“双循环”背景下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刘军辉张古安虎森
关键词:斯密定理新经济地理学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地方政府博弈与市场分割被引量:1
2024年
国家重点产业规划是政府协调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挥棒”,但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同质化竞争可能会给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市场分割的威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思想,引入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建立了在国家重点产业规划下地方政府间策略选择的竞争模型,并对博弈假设、核心结论和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国家重点产业规划的盲目追随会引发地方政府间的同质化竞争,进而可能加剧市场分割;设置“高墙”是地方政府的绝对占优策略,能否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与区域间技术交流及交易成本密切相关;地方保护与本地整体产能间呈现倒U形关系,持续高涨的区域壁垒不利于产能红利的释放。
张古罗聪
关键词:地方政府博弈新经济地理学
“双侧”改革背景下中国资本空间错配研究
2022年
文章计算出供需双侧对资本的需求,结合空间关联性检验,分析资本错配引起的供需不匹配和区域不平衡。结果表明:不同层面资本错配具有空间效应;产业空间集聚引发的地域邻近循环累积效应加速资本流入生产集中的核心地区、流出边缘地区,区域不平衡加剧;本地产能和生产集中的空间协同效应加剧了供需间的不匹配程度;资本空间流向与供求不匹配之间存在联动性,资本过剩区域供需缺口大于资本缺乏地区。
张古
中国发达省份内部发展差距的理论解释与对策——以山东、广东和江苏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该文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对中国发达省份内部发展差距进行了探讨。在D-S垄断竞争一般框架下,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引起区域发展差距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并对山东省、广东省和江苏省基尼系数进行计算,同时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进行分解,分析1996年至2013年三省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和变化趋势,同时根据模型结论分别提出政策性建议。
安虎森张古
关键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生产性服务业
分析“空间发展”的新方法——德斯米特和罗西-汉斯伯格的动态空间发展模型评述被引量:3
2015年
目前研究空间问题有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动态化扩展、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空间动态化研究等三种方法。空间动态化研究方法假设劳动力自由流动、包括土地和企业股权的多样化投资组合、创新的实现存在空间相关性以及创新扩散,使得难以处理的动态的空间发展模型变成了易于处理的空间模型,也就是这些假设造就了完全竞争的环境,在这种完全竞争环境下厂商动态的创新决策就变成静态的当期的创新决策问题,这是该方法的精妙之处。该模型发现,就业区位的重新选择在调整部门间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某一部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劳动力从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具有较低创新能力的产业部门。由于存在交易成本,这些劳动力主要向高水平产业部门聚集区附近的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部门转移,这就提高了那些技术水平较低且处于停滞状态的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就业区位重新调整效应,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系统收敛于均衡增长路径。
安虎森张古刘鹏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技术创新
数据要素赋能对人力资本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据
2024年
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实证场域,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分析平行趋势检验方法检验了数据要素赋能对于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的促进作用并进行相关的稳健性与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赋能效果的创新激励效应和规模扩张效应两者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低技能劳动力组别、雇佣规模以及人力资本相对结构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数据要素赋能功效有力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与人才队伍扩张,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有力支撑了上述结论;企业层面产权性质与创新属性的不同、区域层面的地理区位与行政层级的区别导致了经营策略与资源禀赋差异,对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产生了异质性影响;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畅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渠道,通过创新激励效应和规模扩张效应作用于人力资本升级进程;扩展性讨论表明,数据要素赋能也会增加部分低技能劳动力岗位,带来企业雇佣规模的扩张。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功效,推动数据要素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深度耦合,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升级,为培育壮大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注入人才动力。
张珂涵张古赵兴罗
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模拟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被引量:26
2016年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其农用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劳动力迁移理论,也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军辉张古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劳动力流动新经济地理学农民工市民化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演化机理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通过建立动态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在初始产业技术不对称的前提下讨论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机制,劳动力向新兴的弱势产业流动,给弱势产业带来了技术创新红利,拥有了与强势产业竞争土地使用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由产业聚集带来的地区产业单一化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加速实现了产业格局的调整,使不同产业在一国内的分布越来越合理,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最终得出我国的产业转移格局是从北向南的结论,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古安虎森
关键词: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