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英立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氧化铟
  • 2篇氧化铟锡
  • 2篇水性
  • 2篇水性聚氨酯
  • 2篇聚氨酯
  • 1篇乳液
  • 1篇酰胺
  • 1篇粒度
  • 1篇粒度分布
  • 1篇连接料
  • 1篇聚(丙烯酸-...
  • 1篇聚氨酯基
  • 1篇ITO
  • 1篇丙烯
  • 1篇丙烯酸
  • 1篇丙烯酰胺

机构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钟英立
  • 2篇杨卓鸿
  • 1篇刘英菊
  • 1篇黄家健
  • 1篇孙金媛
  • 1篇袁腾
  • 1篇周健
  • 1篇周闯
  • 1篇杨鑫
  • 1篇陈建忠

传媒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化工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氧化铟锡蚀刻油墨的制备与性能
2012年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低黏度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co-AM)树脂。使用旋转黏度计和热重分析仪等测试了树脂的性质,并以该树脂为连接料,制备了新型水性氧化铟锡(ITO)蚀刻油墨。探讨了该油墨的保水性、pH变化和蚀刻图像解析度等。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可制备分子量适宜的P(AA-co-AM)树脂,它在150°C以下无分解现象;油墨在使用3h后失水率仅为3.68%~5.34%,存放60d后pH基本无变化,且丝网印刷效果明显好于市售油墨。
钟英立杨鑫孙金媛陈建忠刘英菊杨卓鸿
关键词:氧化铟锡聚(丙烯酸-丙烯酰胺)连接料
水性ITO蚀刻油墨的研究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透明导电材料[简称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材料]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应用。传统的ITO蚀刻工艺所使用的保护油墨会产生大量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
钟英立
关键词:水性聚氨酯
水性聚氨酯基氧化铟锡蚀刻油墨的制备与性能
2016年
以聚乙二醇(PEG)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基本原料,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作为亲水扩链剂,经1,2-丙二醇(PDO)扩链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A)封端,三乙胺(TEA)中和乳化,合成了水性聚氨酯(WPU)乳液;通过热重分析仪、粒径分析仪对树脂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MPA用量在3%-6%时,可得到分子量低、水溶性好、耐热性能好、粒径合适、乳液均匀稳定的产品。以自制的水性聚氨酯树脂为油墨连结料,磷酸或磷酸与硫酸复合作为蚀刻剂,白陶土作为填充料,添加消泡剂和流平剂,制备了水性ITO蚀刻油墨,得出了油墨的最佳配方,并对油墨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结果表明,最佳的油墨配方是蚀刻剂含量25%-30%、水性连结料含量30%-45%、填充料含量30%-45%、助剂1%。最佳蚀刻工艺为ITO薄膜蚀刻温度为120℃,蚀刻时间20 min,油墨清洗时间50 s;ITO玻璃蚀刻温度为150℃,蚀刻时间20 min,油墨清洗时间40 s。油墨粒径主要分布在10-50μm之间,其在使用3 h后失水率仅在1.12%-3.68%,且存放60 d后黏度和p H基本无变化,蚀刻能力不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且丝网印刷的线路图像解析度明显好于市售的水性油墨。
黄家健钟英立周闯周健杨卓鸿袁腾
关键词:水性聚氨酯氧化铟锡乳液粒度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