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丹丹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缺损
  • 1篇转染
  • 1篇壳结构
  • 1篇缓释
  • 1篇基因
  • 1篇基因传递
  • 1篇骨缺损
  • 1篇骨形态
  • 1篇骨形态发生蛋...
  • 1篇核壳
  • 1篇核壳结构

机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篇葛学武
  • 1篇汪谟贞
  • 1篇林福星
  • 1篇赵宇
  • 1篇包丹丹

传媒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缓释核壳结构利用基因传递用于骨缺损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利用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与质粒形成纳米粒子,在其外围包裹羟丁基壳聚糖(HBC)用以增加纳米粒子稳定性,并赋予其缓释的功能。方法利用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基因的负电性与TACS的正电性相互作用形成核结构(TACS-pBMP4-EGFP),再与HBC相互作用形成核壳结构(TACS/HBC-pBMP4-EGFP)。利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凝胶电泳,体外转染,Western blot及动物成骨实验验证TACS、HBC对pBMP4-EGFP的包裹及缓释。结果随着氮磷比增加,TACS-pBMP4-EGFP直径逐渐减小当氮磷比大于8时,TACS-pBMP4-EGFP直径小于200 nm,包裹HBC后,TACS/HBC-pBMP4-EGFP粒径小幅度增加且电势趋于中性,易于被细胞转染表达出BMP4。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随着转染时间增加,核壳结构转染率逐渐增高兔桡骨缺损修复过程中,X线片可见携载核壳结构的缺损处骨密度明显增高,皮质骨连续性较好,呈骨性愈合。结论
包丹丹林福星汪谟贞葛学武赵宇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转染缓释骨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