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媛
- 作品数:5 被引量:6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定量评价——以库车前陆盆地北带白垩系为例被引量:10
- 2012年
- 作为库车前陆盆地北带白垩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是决定油气能否成藏以及成藏规模的重要条件。在对研究区输导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适合前陆盆地输导体系的公式,分别计算了逆冲断裂和砂体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同时对不同构造带输导体系的组合方式进行研究,拟定不同区带断裂、砂体输导体系对油气输导的贡献量。最后提出用权重法计算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模型公式,并对研究区的复合输导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受到沉积作用和山前构造挤压的双重控制,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呈现出带状展布的特征,与已发现气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证明该模型公式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克拉地区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相对输导系数大于90×10-2,是研究区输导条件最为有利的区域,其次为大北地区,再次为迪那地区。
- 尚晓庆刘洛夫高小跃姜振学刘国东曾丽媛
- 关键词:白垩系
-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的形成及其油气输导作用被引量:8
- 2013年
-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在车排子周缘大面积分布,是其二叠系和侏罗系的油源进入白垩系和新近系储层的重要通道之一,对其微观结构和几何形态的研究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测井、岩屑录井等资料识别出不整合面的三层结构,对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及不整合面之下的半风化壳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的形成过程,明确不整合面三层结构的油气输导作用。不整合面的形成可划分为抬升风化期、剥蚀搬运期、下降沉积期和成岩压实期4个阶段。研究表明风化粘土层上下的岩石具有高效的油气输导能力,风化粘土层在断裂不发育区可作为油气局部盖层。油气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从东南向西北部的车排子凸起运移。
- 吴康军刘洛夫曾丽媛白振华
- 关键词:油气输导不整合面白垩系车排子凸起准噶尔盆地
- 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盒8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研究被引量:31
- 2013年
- 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的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盒8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14井区盒8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的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及曲流河繁盛发育期3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期的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的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的控制。
- 白振华詹燕涛王赢曾丽媛
- 关键词:盒8段鄂尔多斯盆地
-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新近系沙湾组砂体油气输导特征被引量:3
- 2014年
-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新近系沙湾组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运用地质分析、流体势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对沙湾组砂体的油气输导特征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建立新近系沙湾组砂体的油气输导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沙一段、沙二段发育水进序列的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在顺物源的南北方向上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在垂直物源的东西方向上受到河道间泥岩的阻隔而连续性变差。全区大面积砂地厚度比在0.5-0.9之间,砂体以泥质、钙—泥质胶结为主,原生孔隙占总孔隙空间的72%,最大喉道半径均值为33.82μm,总体评价为中高孔、特高渗并具有粗喉型喉道的特征,连通性好,为沙湾组的油气输导层。沙三段发育大套泥岩,不具备油气输导条件,为区域盖层。油气在沙湾组的深部具有较高的流体势能,油势从凹陷向凸起方向逐渐降低。来自邻近凹陷深部的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浅层后,经沙湾组的连通砂体由凸起的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而聚集成藏。
- 吴康军刘洛夫曾丽媛高小跃徐正建周长啸
- 关键词:砂体油气输导车排子凸起
-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东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被引量:18
- 2014年
- 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东缘主要储油层新近系沙湾组一段(N_1s_1)和二段(N_1s_2)、白垩系清水河组(K_1q)及侏罗系八道湾组(J_1b)油砂抽提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对应的原油物性、族组成和碳同位素资料,探讨了原油来源,提出今后应加强对侏罗系湖相泥岩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N_1s_1油砂抽提物稠化严重,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基线出现"大鼓包",并检出完整的25-降藿烷系列,但中低碳数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丰度仍然较高,说明N_1s_1原油至少经过两期充注,以第1期严重生物降解原油为主;K_1q和J_1b相对于N_1s_2,原油密度较大、黏度较高、含蜡量和芳烃含量较低、碳同位素偏轻,油砂抽提物中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分布,而N_1s_2油砂抽提物中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呈"下降型"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N_1s_1稠油、K_1q和J_1b原油主要来自于沙湾凹陷二叠系鸟尔禾组烃源岩,而N_1s_2油砂抽提物Pr/Ph明显偏低、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等特征与典型煤成油特征不符,因此认为N_1s_2原油主要由侏罗系湖相泥岩与煤系烃源岩混源而形成,主要来源于沙湾凹陷.甾烷与甲基菲成熟度指标反映结果存在矛盾,表明侏罗系生成的原油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同时受到白垩系烃源岩的浸析作用.
- 肖飞刘洛夫曾丽媛吴康军徐正建周长啸
- 关键词: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油砂车排子凸起准噶尔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