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峰
-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附12例报告)被引量:3
- 2007年
- 本院自2004年8月。2007年7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2例。现报告如下。
- 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葛红卫狄冬梅张晓膺
- 关键词:血管外科手术主动脉疾病
- 腹主动脉瘤11例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11例的临床资料,开放手术7例,腔内修复4例。结果:11例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经血透好转,1例术后出现移植物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好转。随访8例,1例开放手术患者出现人工血管阻塞,其余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安全有效,腔内修复具有微创的优点,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 吴元兵朱云峰朱永斌葛红卫张晓膺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血管腔内治疗
- 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 2008年
- 目的 总结1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11例,术前均经CTA证实。肾下腹主动脉瘤8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3例。开放手术7例,腔内修复4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经血透好转,1例术后出现移植物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好转。随访8例,1例开放手术患者出现人工血管阻塞,其余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安全有效,腔内修复具有微创的优点,扩大了手术适应征。
- 吴元兵朱云峰朱永斌葛红卫张晓膺
- 关键词:人工血管血管腔内治疗
- 电凝加点式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附120例报告被引量:7
- 2006年
-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采用电凝加点式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标出静脉曲张部位,常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继之电凝大隐静脉主干,点式抽剥法剥脱曲张静脉团,术后抬高患肢30°,穿循环驱动压力袜3个月。6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9个月,腿部外观无明显手术瘢痕及静脉残留,1例术后1年后复发。提示电凝加点式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低、术后静脉残留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 朱永斌朱云峰
- 关键词:下肢电凝术
- 杂交手术在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治疗中的应用
- 2016年
-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基础上,采用杂交手术方式(动静脉内瘘造影、取栓、球囊扩张结合动静脉内瘘吻合口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的价值。方法:取3组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病例,第1组24例,第2组30例,第3组22例,对比术前术后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的改变,术后随访2年。结果:第1组24例接受杂交手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2组30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3组22例接受单纯吻合口重建手术,手术成功率86.3%,随访2年通畅率63.1%。结论:术前动静脉内瘘造影,采用杂交手术方式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高于单纯动静脉内瘘取栓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 陈诚朱云峰吴元兵葛红卫王鑫
-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闭塞的再手术治疗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闭塞的再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闭塞患者再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12士3)个月。肢体存活率71.4%(15/21),截肢率28.6%(6/21),9例最后通过股深动脉供血的患者肢体全部存活。结论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内膜增生或流人道及流出道的狭窄闭塞,再手术前应仔细分析闭塞原因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股深动脉重建对于人工血管闭塞的再手术治疗非常重要。
- 姜云飞朱永斌朱云峰吴元兵葛红卫陈诚
- 关键词:人工血管移植物闭塞股深动脉
- 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AD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在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62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死亡组患者比例的A型病变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病变(OR=0.117,95%CI=0.021~0.792)与D-二聚体(OR=3.180,95%CI=1.551~5.984)是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均P〈0.05)。D-二聚体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0.807~0.974,P〈0.001),最佳临界点为4.85μg/mL,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5.8%。结论:D-二聚体作为一个快速检测指标,可以对AD患者进行简便危险评估,对于D-二聚体较高的患者,应对进行积极干预。
- 李丹丹朱云峰葛红卫朱永斌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医院死亡率D-二聚体
-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人工血管闭塞再手术的治疗经验探讨被引量:3
- 2010年
- 朱永斌朱云峰吴元兵葛红卫姜云飞孟军
- 关键词:人工血管移植物闭塞股深动脉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深动脉形态学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股深动脉形态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5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同时测量双侧踝肱血压指数。计算每条肢体的股深动脉与股总动脉管径比值,股深动脉末端水平冠状面的股骨干分割比。以股浅动脉是否闭塞划分为股浅动脉通畅(A)组和股浅动脉闭塞(B)组,两组间管径比及分割比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单纯股浅动脉闭塞组中以股深动脉是否超过股骨干中点分为长股深动脉(C)组和短股深动脉(D)组,对两组间静息痛率及ABI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的管径比和分割比均明显小于B组(P<0.01)。单纯股浅动脉闭塞51条肢体C组的静息痛率明显低于D组(P<0.01),而ABI明显高于D组(P<0.01)。结论在股浅动脉发生闭塞后,股深动脉可通过扩张来代偿下肢的供血,但只有在股深动脉长度超过股骨干中点时才能较好地发挥代偿供血作用。
- 朱云峰吴元兵葛红卫朱永斌
- 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