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
-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连续髂筋膜阻滞和硬膜外阻滞下行全髋置换后镇痛的比较被引量:19
- 2014年
- 背景:硬膜外持续镇痛曾被认为是下肢术后镇痛的金标准,其效果确切,全身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上普遍采用。但此法有低血压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且患者在术后常规需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增加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限制了硬膜外镇痛的临床使用。目前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技术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目的:评价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和连续硬膜外镇痛组(n=30)。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均接受预注量,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经髂筋膜间隙注入0.25%罗哌卡因30 mL,连续硬膜外阻滞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20%罗哌卡因10 mL,均留置导管。待镇痛效果明确后,全麻插管。术毕两组分别经髂筋膜间隙、硬膜外连接镇痛泵持续给药,未使用术后自控镇痛单次给药。若疼痛难以忍受时,视其疼痛程度,予补救镇痛(帕瑞昔布20-40 mg/次)。记录目测类比评分、帕瑞昔布补救剂量、麻醉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结论:目测类比评分、额外追加的镇痛药量、Harris评分、住院日两组无明显差别。但是下床时间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早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而且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并发症明显低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两种镇痛方式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髋关节功能可得到良好的恢复;但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于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是更好的选择。
- 孙晓娟张红星董补怀李靖吴绪才肖莉张晗蔡亮王强
- 关键词:人工假体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
- 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TIVA在膝关节置换术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TIVA)在膝关节置换术(TKA)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TKA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IVK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IPACK-收肌管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变化,以及苏醒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时静息、运动状态的VAS评分[(1.68±0.32)分、(1.88±0.41)分、(2.41±0.39)分、(2.11±0.28)分]、[(2.16±0.35)分、(2.47±0.18)分、(3.41±0.42)分、(2.81±0.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5±0.23)分、(2.18±0.73)分、(2.78±0.31)分、(2.57±0.30)分]、[(2.34±0.28)分、(2.66±0.14)分、(3.79±0.35)分、(3.12±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7.31±1.22) min、(7.98±1.09) min、(10.43±2.11) 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89±1.78) min、(12.13±2.21) min、(15.41±9.41)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48 h,两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1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TIVA应用于TKA术中的麻醉效果理想,可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安全可靠。
- 张宝平贾淑红蔡亮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神经传导阻滞全凭静脉麻醉膝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