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毅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岩石力学
  • 2篇岩体
  • 2篇岩体结构
  • 2篇岩体结构面
  • 2篇结构面
  • 2篇滑坡
  • 1篇岩石
  • 1篇三维激光扫描
  • 1篇三维激光扫描...
  • 1篇卸荷
  • 1篇力学性质
  • 1篇面粗糙度
  • 1篇滑坡监测
  • 1篇剪切
  • 1篇巴东组
  • 1篇本构
  • 1篇本构模型
  • 1篇变形模量
  • 1篇测斜
  • 1篇测斜仪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作者

  • 4篇蔡毅
  • 3篇唐辉明
  • 2篇张申
  • 1篇汪丁建
  • 1篇葛云峰
  • 1篇温韬
  • 1篇谭钦文
  • 1篇张永权

传媒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巴东组岩石加卸荷力学性质及卸荷本构模型被引量:8
2018年
为揭示巴东组岩石在加卸荷条件下力学参数的劣化效应以及卸荷条件下的本构模型,开展巴东组第2段(b2)和第4段(b4)红层岩石的加卸荷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应力路径下不同岩石的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轴向加载是岩石压缩条件下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岩石在卸荷条件下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横向扩容.与b4岩石相比,同围压下b2岩石的强度更高,b2岩石随围压增大的延性特征以及低围压下岩石峰后多级破坏现象更明显.卸荷条件下,b2峰值强度对应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是压缩条件下的96.8%和92.9%,b4分别为96.6%和60.7%.卸荷量可用来表征岩石在卸荷条件下变形参数的劣化性质,并适用于卸荷屈服段的本构关系研究;提出的能量降比参数能反映峰后应力跌落阶段特征,从而建立各个阶段的岩石卸荷损伤本构模型,通过试验验证其合理性.此外,基于能量降比参数提出了残余强度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建立的卸荷损伤本构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较为吻合,能反映卸荷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
温韬唐辉明唐辉明蔡毅蔡毅
关键词:巴东组岩石卸荷变形模量本构模型
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评价与峰值抗剪强度估算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结构面表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等宏观力学特性。目前,已有的粗糙度评价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描述结构面起伏形貌特征,但亦存在一定不足。针对定法向荷载作用下完全吻合的结构面,开展结构面粗糙度评价与峰值抗剪强度估算方法研究,为结构面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1)提出了结构面三维粗糙度评价参数PAP,即结构面的所有潜在接触部分在垂直于剪切方向的面的投影面积与结构面水平投影面积之比为PAP。PAP不仅反映了结构面在剪切方向上的几何形态,更与结构面抗剪强度存在一定函数关系。基于PAP开展结构面的粗糙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PAP可表征结构面粗糙度的各向异性及点间距效应;且PAP分别与Grasselli法、反算法获得的粗糙度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2)基于Patton模型推导了三维结构面单个“齿面”的抗剪强度估算公式,借鉴反算法之思想,提出了结构面粗糙度评价参数SFR。SFR指结构面所有潜在接触部分可提供的抗剪切力之和,与其水平投影面可提供的抗剪切力之比(假设结构面及其水平投影面的残余摩擦角一致)。实例研究表明:与坡度均方根Z2相比,基于SFR与反算法获得的64条轮廓线粗糙度评价结果具有更强线性相关性;SFR可表征结构面粗糙度的各向异性及点间距效应;选取的各人工结构面在相同剪切方向的SFR随法向荷载的增大而减小,此与反算法评价结构面粗糙度具有相似规律;与Grasselli法对比,基于SFR与反算法获得的粗糙度评价结果具有更强的线性相关性。(3)结合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并符合莫尔库伦准则形式的JRC-JCS模型,根据6组(共30个)人工结构面表面形态测量数据及其直剪试验数据,提出了分别考虑PAP,SFR的结构面峰值抗剪强度估算模型,即PAP模型与SFR模型。针对30个人工结构面试样,其峰值抗剪强度试验值
蔡毅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体结构面
测斜仪在滑坡深部位移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回顾了滑坡监测中测斜仪测斜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对其测斜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滑坡深部监测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有两个重要指标,即表征钻孔变形量大小及方向的顶角和方位角.其中,...
唐辉明蔡毅张永权张申
关键词:滑坡监测测斜仪
岩体结构面三维粗糙度评价的新方法被引量:23
2017年
为了获得具有明确几何意义及理论依据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指标,结合结构面剪切破坏机制,阐明将结构面潜在接触部分作为粗糙度评价重要因素的理论依据;将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指标与其力学性质建立联系,提出描述结构面三维粗糙程度的新参数–粗糙度指标I_(PAP)。I_(PAP)即岩体结构面的潜在接触部分在垂直于剪切方向的面的投影面积与结构面水平投影面积之比,I_(PAP)体现了结构面在剪切方向的三维几何信息,具有各向异性。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Matlab编程,实现了结构面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及I_(PAP)的计算。以工程应用实例,展示I_(PAP)的计算过程;研究同一结构面不同精细程度的几何模型的I_(PAP),结果表明:基于I_(PAP)评价的结构面粗糙度具有各向异性,且同一剪切方向的结构面PAPI随其几何模型精细程度的增强而增大。对比研究PAPI与Grasselli粗糙度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基于此2种方法的粗糙度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此外,I_(PAP)可与结构面抗剪强度建立一定联系,为结构面抗剪强度估算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蔡毅唐辉明葛云峰张申谭钦文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体结构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