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艳
-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机能实验学翻转课堂的研究
- 2024年
- 随机选择24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传统教学法)和试验组(信息化技术支撑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实验成功率、实验操作成绩、期末理论成绩及问卷等形式来观察实验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支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机能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 李进霞谷艳康明丽闫燕艳王佳张慧芝
- 关键词:机能实验学信息化
- GC-MS用于糖调节异常患者血清代谢特征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糖调节异常患者的血清代谢特征。方法:采用GC-MS对健康人及糖调节异常患者的血清代谢物谱进行分析测定。对采集的图谱进行峰信息处理后,采用SIMCA-P 11.0软件及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糖调节异常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清代谢物谱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得分散点图中,两组得到了良好区分,单元统计分析发现两组间共有14个变量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糖代谢、脂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具体表现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调节异常患者血清中葡萄糖、果糖、游离脂肪酸(FFA C16∶0、FFA C18∶1、FFA C18∶2)、亮氨酸、异亮氨酸、2-酮异己酸、2-羟基丁酸和尿酸的浓度显著增高;而甘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天冬酰胺的浓度显著降低。结论:糖调节异常患者在糖、脂及氨基酸等代谢途径中发生了明显改变,紊乱的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可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病理代谢过程提供参考,也为临床改善糖调节异常患者的代谢状况,延缓或阻滞其向糖尿病的发展进程提供指导。
- 谷艳臧鹏朱壮彦李吉
- 关键词:糖调节异常GC-MS代谢组学
- 黄芪多糖铁制备及表征被引量:2
- 2018年
- 合成了黄芪多糖铁复合物,铁含量达到20.45%。铁离子鉴别实验显示黄芪多糖与铁互相络合而非物理性混合。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多糖铁中有多糖的特征吸收且有类似FeOOH的结构。在体外溶出试验中,黄芪多糖铁表现出较好的溶出度,黄芪多糖铁加入模拟胃液中2 h后,铁离子溶出度达到94.38%,黄芪多糖铁可作为新的潜在的补铁剂。
- 王佳李进霞孙树茂谷艳
- 关键词:铁含量红外光谱
-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肝素钙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均构建不完全结扎的大鼠股静脉血栓模型。中药组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冻干粉溶液2.0 g/(kg·d)灌胃;肝素钙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钙351.43 IU/(kg·d)皮下注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以蒸馏水灌胃;各组大鼠给药时间均为造模前7 d至造模后7 d,给药1次/d,持续给药14 d。治疗后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并进行血浆代谢产物分析;取各组大鼠股静脉段,观察静脉血栓形成段的组织形态学差异。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IB及D-D水平均升高,APTT、PT、TT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素钙组、中药组FIB及D-D水平均下降,APTT、PT、T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素钙组比较,中药组D-D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代谢产物分析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共筛选出27种差异代谢物;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使14种差异代谢物显著回调,主要涉及改善维生素K、三甲基胺氮氧化物(TMAO)、鹅肌肽、L-肌肽、肉碱代谢、胆汁酸代谢和脂代谢等;低分子量肝素钙可以使8种差异代谢物显著回调,主要涉及TMAO、鹅肌肽、L-肌肽、肉碱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假手术组静脉管腔中无血栓形成;模型组中静脉管腔被血栓填塞,炎性细胞浸润较为严重;肝素钙组静脉管腔内部分血栓崩解,部分血栓收缩,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轻;中药组静脉管腔内血栓大部分崩解消失,残留少量血栓收缩,管壁炎性细胞浸润较轻,提示病理损害程度较轻。结论黄芪桂
- 臧鹏李进霞李吉张慧芝谷艳
-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量肝素钙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 芹菜素γ-环糊精包合物的表征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研究芹菜素与γ-环糊精(γ-CD)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包合机制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加热回流共沉淀法制备芹菜素γ-环糊精包合物,红外光谱法(IR)对形成的包合物进行表征,荧光光谱法测定包合物的包合常数(K)和包合比(n);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NMR)研究芹菜素与γ-CD在溶液中形成的包合物;双倒数曲线法研究包合前后对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的清除率。结果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γ-CD对芹菜素具有不同的包合能力,γ-CD最适合在中性介质中与芹菜素形成包合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按1∶1形成包合物,包合比为1236,包合物对自由基DPPH·的清除活性更强;NMR确定包合物的结构。结论在实验条件下,芹菜素分子从γ-CD大口端进入到空腔内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且抗氧化活性增加。
- 李进霞王佳康明丽杨靖辉闫燕艳张慧芝谷艳
- 关键词:芹菜素Γ-环糊精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法清除率
- 氧氟沙星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包合机制的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氧氟沙星与环糊精(包括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过程,包合物的结构表征以及包合机制。方法:采用超声法制备包合物,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形成的包合物进行表征和识别,包括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核磁共振法等。荧光光谱法计算包合常数(K)以及包合比(n),同时研究室温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以及不同的酸碱度对包合作用的影响,核磁共振法用于研究包合机制。结果:溶液中不同的pH对氧氟沙星的存在形式影响不同;不同pH条件下,环糊精对氧氟沙星具有不同的包合能力,其中β-环糊精(β-CD)在中性条件下更容易与氧氟沙星进行包合,其包合常数为1 300;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更容易在酸性性条件下与氧氟沙星进行包合,其包合常数为1 640。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环糊精分子与氧氟沙星分子是按1∶1形成包合物的。结论:氧氟沙星与环糊精在实验条件下形成了稳定的包合物,氧氟沙星分子是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大口端包合进入到空腔内。
- 李进霞康明丽王佳张慧芝闫燕艳谷艳
- 关键词:氧氟沙星环糊精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法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血浆代谢组学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后遗症3大特点。采用左股静脉不完全结扎加高渗盐水刺激建立DVT大鼠模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Orbitrap HRMS)检测假手术组与DVT模型组的血浆代谢谱,用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代谢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观察两组间的代谢表型差异,将多变量模型分析中的变量重要性值(VIP>1)以及代谢物在模型组中的变化倍数(FC≤0.5或FC≥2,且P<0.05)作为差异代谢物筛选条件。最终在DVT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筛选得到27种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反映了DVT大鼠的代谢紊乱情况。具体表现为与假手术组相比,DVT模型组中三甲基胺氮氧化物(TMAO)、维生素K、鹅去氧胆酸、牛磺酸、1-甲基烟酰胺、7-酮胆固醇、反式十六烷基-2-烯醇肉碱、乙烯基乙酰甘氨酸、丙酰脯氨酸、咪唑乙酸、咪唑乙酸核糖苷、1,3,7-三甲基尿酸、1-丁胺、2-羟基异丙酸、吡哆醛、5α-四氢皮质酮、苯乳酸的水平显著升高;而3-脱氢肉碱、磷脂酰胆碱22∶6/20∶2(PC 22∶6/20∶2)、甘油二酯18∶3/20∶4(DG 18∶3/20∶4)、溶血磷脂酰胆碱20∶2(LysoPC 20∶2)、波维酸、鹅肌肽、L-肌肽、辛酸、羟基丙酮酸、3-羟基癸酸的水平显著降低。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代谢通路的差异丰度(DA)分析显示DVT模型大鼠与假手术组的代谢通路差异主要集中在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胆汁分泌、组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β-丙氨酸代谢。紊乱的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DVT的病理机制、寻找诊断标志物及药物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 谷艳臧鹏李进霞闫燕艳王佳
- 关键词:代谢组学深静脉血栓
- 气相色谱-质谱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代谢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特征。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健康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物谱进行分析测定。对采集的图谱进行峰提取、峰匹配和过滤后,采用SIMCA-P 11.0软件及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清代谢物谱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得分散点图中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得到了良好区分;单元统计分析发现,在2型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共有22个变量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主要涉及糖代谢、脂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在糖类代谢物中,葡萄糖、半乳糖含量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脂类代谢物中,甘油和游离脂肪酸(FFA C16:0、FFA C18:1、FFA C18:2)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氨基酸类代谢物中,缬氨酸及其代谢物2-酮戊二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以及代谢物2-酮异己酸的浓度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天冬酰胺的浓度显著降低。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代谢谱发生了明显改变,差异代谢物的紊乱反映了糖尿病状态下糖、脂、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改变,这些代谢物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病理意义,同时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 谷艳臧鹏李吉吕海珍
- 关键词:2型糖尿病气相色谱质谱代谢组学
- 性别对核黄素片剂消除速率常数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性别对核黄素片剂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尿药法测定核黄素片剂在28位志愿者体内的消除速率常数及生物利用度。结果男性体内核黄素片剂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518 4,女性体内核黄素片剂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287 2。核黄素片剂在男性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为55.86%,在女性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为38.46%。结论不同性别影响核黄素片剂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
- 李进霞刘宏张慧芝闫燕艳孙树茂王佳谷艳李吉
- 关键词:生物利用度
- 黄芩素/γ-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自由基清除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研究黄芩素与γ-环糊精(γ-CD)形成包合物的制备过程和结构表征,不同pH值对包合物的影响,包合机制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NMR)研究黄芩素与γ-CD在溶液中形成的包合物;加热回流共沉淀法制备黄芩素与γ-CD的固体包合物;红外光谱法(IR)对形成的包合物进行表征,荧光光谱法测定包合物的包合常数(K)及包合比(n);双倒数曲线法研究包合前后对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的清除速率。结果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γ-CD对黄芩素具有不同的包合能力,γ-CD最适合在中性介质中与黄芩素形成包合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按1∶1形成包合物,包合比为1067,包合物对自由基DPPH·的清除活性更强;NMR确定包合物的结构。结论在实验条件下,黄芩素分子从γ-CD大口端进入到空腔内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且抗氧化活性增加。
- 李进霞王佳康明丽张慧芝谷艳闫燕艳
- 关键词:黄芩素Γ-环糊精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