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楠楠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蒸汽辅助重力...
  • 2篇重力泄油
  • 2篇泄油
  • 1篇等温吸附
  • 1篇等温吸附模型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油藏
  • 1篇油藏工程
  • 1篇蒸汽吞吐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双水平
  • 1篇水采
  • 1篇排水采气
  • 1篇泡沫排水
  • 1篇泡沫排水采气
  • 1篇气井
  • 1篇气井积液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4篇鞠斌山
  • 4篇刘楠楠
  • 1篇吴聃
  • 1篇陈常红
  • 1篇王建俊

传媒

  • 2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煤炭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型抗温LN-1泡排棒的研制及应用评价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高温油藏泡沫排水采气工艺中"气井积液"无法解决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实用性抗温泡排棒。以泡沫体积和泡沫半衰期为指标,筛选市场10种常用起泡剂和2种稳泡剂,得到起泡性能优质的CKD(粉末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以及稳泡效果较好的W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同时向0.3%CKD中添加0.2%WS,能够明显提升泡沫半衰期。向复配试剂中添加2%黏土,抗温可达到320℃。在高压作用下按照26%尿素+13%氯化钠+1%聚乙二醇+0.30%CKD+0.20%WS+2%黏土比例压缩成棒体结构即LN-1泡排棒。现场应用表明,日产气由试验前的0.3×104 m3/d,上升到4.2×104 m3/d左右,携液率由试验前的6.7%上升到52%,达到预期效果。
刘楠楠鞠斌山陈常红吴聃
关键词:气井积液泡沫排水采气表活剂
基于正交数值试验的蒸汽吞吐转SAGD关键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周期产能递减快且热利用效率不断下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可以作为有效的开发接替方式。针对蒸汽吞吐转SAGD的最佳时机及转SAGD后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利用热采数值模拟手段,以辽河油田馆陶组油藏地质特征为基础建立三维模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方法,以采收率和累计油汽比作为评价指标,对影响SAGD开发效果的5大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蒸汽吞吐6个周期后转直平组合SAGD的开发效果最好;对五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进行排序,以采收率为评价指标时:注汽速度>注汽干度>采注比>注汽压力>垂向距离,以累计油汽比为评价指标时:注汽干度>注汽速度>注汽压力>垂向距离>采注比;注汽速度和注汽干度是影响SAGD阶段开发效果最重要的两大因素。为矿场开发方式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王建俊鞠斌山刘楠楠
关键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正交设计方差分析
双水平井SAGD井组开发方式优选研究
2016年
为研究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SAGD)井组开发过程中各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运用油藏工程原理描述各开发阶段的产能,得出影响SAGD开发注采效率的可控因素,包括:蒸汽干度、注采比和多井组SAGD开发的井组距离等开发因素,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优选调控。模拟结果表明:井底蒸汽干度越高,SAGD注采效率越好;注采比影响蒸汽腔的发育范围,优选注采比约为0.9;模拟蒸汽腔的发育极限以确定相邻SAGD井组的干扰范围,优选SAGD井组间距离约为75m。为指导SAGD井位布置,模拟低物性段分布的影响,注采井之间存在低物性段,可以防止汽窜,注汽井上部存在低物性段却阻碍蒸汽腔的发育。
刘楠楠鞠斌山陈常红
关键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油藏工程数值模拟
页岩甲烷高压等温吸附模型评价与改进被引量:10
2020年
为确定合理的页岩甲烷高压等温吸附模型,以准确拟合实测过剩吸附量曲线,并计算其绝对吸附量曲线。选取常用的8种吸附公式及3种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分别组成高压等温吸附模型,并以过剩吸附量的拟合度R2、绝对吸附量校正的合理性、吸附相密度计算的合理性以及吸附理论选择的合理性为考核指标,分别采用333与363 K温度条件下共18组实测值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推导了吸附相密度关于压力与温度的函数,并组合使用Langmuir-Freundlich与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公式,构建了改进的高压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在3种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中,拟合吸附相密度法最佳,该方法结合Langmuir-Freundlich或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公式构成的吸附模型最准确,其拟合过剩吸附量的R2平均值分别为0.9983和0.9978;给定吸附相密度法构成的吸附模型对过剩吸附量的拟合度较低;而过剩吸附量与气体密度曲线计算吸附相密度法的准确性较差。改进模型对18组实测过剩吸附量的拟合度R2平均值为0.9969;计算绝对吸附量的偏差为0.087,优于现有模型;且其具有物理基础,符合页岩甲烷吸附机理。
董银涛鞠斌山刘楠楠
关键词:页岩气等温吸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