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华
- 作品数:11 被引量:293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 近2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增长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2
- 2012年
- 经济不均衡增长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常态。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差异及成因,对于认识和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黄土高原地区近20年来以县市为单元的经济增长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有: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GDP水平呈现出持续的快速增长态势。近20年来,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增长最为迅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两高一低"的带状分布格局,且这种格局明显地受到极化增长的扰动和重塑;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极化增长特征,且经济增长极的极化作用与增长极之间地位的调整是同时进行的;与常态化的城市产业集聚推动型经济相比,机遇性的资源开发拉动型经济对人均GDP的拉动速度更快,但可持续性较差。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应走以中心城市带动为主,以能矿产资源开发拉动为辅,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更快、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的道路。
- 刘艳华徐勇刘毅
- 关键词:经济增长时空分异黄土高原地区
- 农业过程本体及其构建方法——以玉米为例被引量:7
- 2009年
- 构建农业过程本体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实现农业信息协同服务的基础工作。在定义农业过程本体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过程本体构建的方法步骤,并以玉米为例对构建方法步骤进行了实证解析,进而设计了玉米过程本体的初步架构。结果表明提出的农业过程本体的构建方法步骤是可行的。
- 徐勇高雅刘艳华
- 关键词:玉米
- 黄土丘陵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被引量:2
- 2009年
- 发展设施农业是黄土丘陵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退耕还林成果的战略途径之一。在解析设施农业的内涵及对设施农业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黄土丘陵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比较效益,探讨了当前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促进设施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希望研究成果能在协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高雅徐勇刘艳华
- 关键词:设施农业黄土丘陵区
-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被引量:213
- 2015年
- 发展多维贫困度量方法和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是近年国际贫困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也是中国未来提高农村扶贫实践质量和效率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借鉴国际上关于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在贫困研究中的学术思想,通过建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对中国农村开展了县域尺度的贫困地理识别,并与单维度收入贫困以及国家最新认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识别的多维贫困县按扶贫措施相似性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655个县级单元被识别为多维度贫困县,涉及农村人口1.41亿人;空间分布集中连片特征显著,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南疆三地州、黄土高原西部、滇西—川西高山峡谷区为最大的连片贫困区;有71.79%的国家重点贫困县与识别结果重叠,与国家重点贫困县对比,识别的多维贫困县在各单维度和综合维度都处于更劣势水平;多维贫困县被划分为金融资本缺乏型、人力资本缺乏型、基础建设缺乏型、金融基建兼缺型、人力基建兼缺型、生计途径缺乏型、生存条件缺乏型和发展条件缺乏型8种类型。
- 刘艳华徐勇
- 关键词:多维贫困脆弱性可持续生计
-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与黄土高原生态恢复被引量:9
- 2009年
- 解决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农民生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人口外迁和减轻土地的人口压力。目前尚在执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显著恢复生态成效,但在解决农民生计方面存在着缺陷。即将实施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明确了黄土高原的空间功能格局,并从引导过载人口外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态得到持久恢复等方面为黄土高原提供了的政策保障。黄土高原各省区应抓住国家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机遇,宜及早组织和开展一批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 徐勇刘艳华汤青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黄土高原
- 基于ESDA方法的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11年
-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及其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深入了解和把握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ESDA方法,利用黄土高原地区284个县市级行政单元1990、2000和2007年3期的人均GDP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变特征,验证了ESDA方法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和演变规律方面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均GDP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且其空间分异状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增长仍以不平衡增长为主,短期内高水平地区高速增长趋势仍将继续,而低水平地区很难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常态化的城市产业集聚推动型和机遇性的资源开发拉动型两种增长类型,后者对人均GDP水平的拉动效应更强,然而却容易造成产业畸形单一,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 刘艳华徐勇刘毅
-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人均GDP黄土高原地区
- 农业信息协同服务知识库设计被引量:1
- 2009年
- 开展农业信息协同服务已经成为热点学术问题,而知识库是农业信息协同服务实现的基础。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同时讨论了知识库的作用。参照本体理论研究思想,提出在划分生产经营阶段和信息需求单元的基础上建立农业过程本体,并利用XML技术对农业过程本体概念体系进行了描述,基于此设计了奶牛养殖业和苹果种植业信息协同服务知识库结构,为农业信息协同服务的实现奠定基础。
- 牛方曲刘艳华高雅祁铮
- 关键词:农业信息本体论知识库
-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被引量:12
- 2015年
-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特殊性,本文以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为例,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与灾害危险性、水土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3大类要素及8个评价因子,构建了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栅格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土地资源安全进行了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属于安全类的土地面积为2409.30 km2,占灾区土地总面积的5.63%,主要分布于灾区东部的山前平原区,这类区域应该被视为灾后重建选址的首选区域,较安全类可以作为安全类区域的补充选择,而一般安全类在作为灾后重建选址的备选区域时应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灾区21县中仅有6个县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大于0.60,它们均位于灾区东部的山前平原区;在属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6县中,只有名山区具有较高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0.76),可重建土地面积为468.33 km2,且其人均可重建土地面积也相对较高,应作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灾后异地重建进行大规模人口集聚、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首选区域。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型适应于具有同类地质灾害的研究区域,也可以为具有相似地质、地形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区域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 汤青徐勇董晓辉李扬刘艳华孙晓一
- 关键词:土地资源安全灾后重建地理信息系统
- 不同搜索引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对比被引量:8
- 2009年
- 搜索引擎已成为用户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本文在筛选测度评价指标和建立数据采集方法的基础上,以"苹果价格"、"玉米供求"和"奶牛养殖技术"为关键词,对比分析了谷歌、百度和中国搜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谷歌和百度在搜索功能、搜索结果稳定程度、信息量等方面较中国搜索有一定优势,但在内容的专业化、搜索结果的时效性方面尚较欠缺。中国搜农在农产品价格,以及信息时效性等方面较谷歌、百度有明显优势,且其可视化搜索更是独具特色。
- 刘艳华徐勇
- 关键词:搜索引擎农业
- 20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被引量:11
- 2012年
- 人口是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实体,区域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与人口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人口数据,利用模型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对黄土高原地区过去2000年来的人口增长和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总量变化受政策、历史事件及社会稳定程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历史时期呈现大幅波动,新中国成立后呈平稳增长的态势;②自然条件差异决定着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布局、人口政策、技术进步、资源开发等因素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③1949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格局逐渐形成由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半边对半边格局向外围密中间疏的环绕型格局转变的趋势,中心城市的培育和成长是导致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 刘艳华徐勇刘毅
- 关键词:人口增长时空分异黄土高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