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封扬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宿州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病理
  • 6篇肿瘤
  • 6篇临床病理
  • 5篇免疫
  • 5篇病理分析
  • 4篇组织化学
  • 4篇细胞
  • 4篇临床病理分析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上皮
  • 3篇皮肤
  • 2篇蛋白
  • 2篇上皮癌
  • 2篇肾肿瘤
  • 2篇尿路上皮
  • 2篇尿路上皮癌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恶性
  • 2篇膀胱

机构

  • 6篇安徽省宿州市...
  • 5篇宿州市立医院
  • 4篇皖北煤电集团...
  • 2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蚌埠医学院

作者

  • 12篇封扬
  • 10篇夏燕
  • 9篇吴玲玲
  • 4篇胡怀远
  • 2篇吴波
  • 2篇余波
  • 2篇陆珍凤
  • 1篇王璇
  • 1篇吴楠
  • 1篇吴礼高
  • 1篇王选举
  • 1篇孟宪良
  • 1篇陈雪梅

传媒

  • 4篇蚌埠医学院学...
  • 3篇安徽医药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第十四届全军...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2017年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体及子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M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6例MMMT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MMMT的组织学癌为中-低分化浆液性腺癌、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肉瘤同源性为纤维肉瘤、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异源性为软骨肉瘤。免疫组化:癌表达细胞角蛋白(CK);肉瘤表达波形蛋白(Vim)、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min)、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alponin)、S-100蛋白、CD10、CD68、CD99。结论 MMMT属于高度侵袭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
吴玲玲夏燕封扬胡怀远
关键词: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卵巢子宫子宫颈病理学特征
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DSG3、MAC387及p4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DSG3、MAC387及p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另收集12例膀胱鳞状细胞癌和15例普通膀胱尿路上皮癌作为对照分析。结果 DSG3、MAC387及p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的表达分别为15例(83%)、17例(94%)和17例(94%),在膀胱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11例(92%)、12例(100%)和12例(100%),在普通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分别为2例(13%)、4例(27%)和12例(80%)。结论 DSG3和MAC38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的表达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封扬余波王璇吴楠陆珍凤吴波
关键词:尿路上皮肿瘤DSG3P40免疫组织化学
角化棘皮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4例角化棘皮瘤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发生于臀部1例,鼻前庭1例,其余均发生于曝光部位,均为单发型。肿瘤呈半球状突出于皮肤表面,中央充满角质栓,似"火山口"样,边缘有唇状表皮包绕。结论:角化棘皮瘤的诊断依据特征性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应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相鉴别,局部完整切除皮损预后较好。
夏燕胡怀远封扬吴玲玲
关键词:皮肤肿瘤角化棘皮瘤
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DSG3、MAC387及P40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DSG3、MAC387及P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Squamous differentiation in upper urothelial carcinoma SUUC)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
封扬余波陆珍凤吴波
关键词:DSG3P40免疫组化标记
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左心房后壁,呈3个分叶,长径2.0~4.5cm。镜检见瘤细胞大多为梭形,呈束状排列,可见黏液样基质,薄壁血管丰富,间质见显著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CD68(+),Ki-67(,>50%),SMA(+,灶性),S-100蛋白(+),CD34(-),desmin(-)。结论: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易误诊为心房黏液瘤,要依据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方可确诊。本瘤恶性程度高,易复发,预后不佳。
夏燕孟宪良封扬
关键词:心脏肿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
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探讨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bizarre parosteal osteo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BPOP)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5例BPOP进行HE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5例BPOP患者发病年龄17~48岁,无性别差异,均感觉肿痛不适就诊,病变位于四肢长、短管状骨。X线示宽基底的边界清晰的高密度肿块,起源骨膜下完整的骨皮质,病变部位与附着骨的骨髓腔亦不相通,其中1例伴附骨的骨皮质轻度破坏。镜下见主要由软骨、骨和纤维组织无规则排列而成,轻度异型的软骨细胞可伴大部分钙化软骨,即多形性骨小梁中的“蓝骨”;骨小梁周围被覆无异型的骨母细胞,骨小梁间有大量的血管、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BPOP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骨软骨瘤样病变,术后高复发性,无转移,恶变罕见,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诊断,易误诊,需与骨旁骨肉瘤、软骨肉瘤、骨化性肌炎等鉴别。
夏燕吴玲玲封扬吴礼高
关键词:骨肿瘤骨软骨瘤
c-Jun、Smad7蛋白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c-Jun、Smad7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大肠黏膜、20例大肠腺瘤及65例大肠腺癌中c-Jun、Smad7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Jun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2.3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腺癌与中-低分化腺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Ⅲ+Ⅳ期表达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Smad7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9.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者、有淋巴结转移者与高分化者、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Jun蛋白与Smad7蛋白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r s=0.3460)。结论 c-Jun、Smad7蛋白在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促进作用,对于临床诊断大肠癌及判断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
吴玲玲夏燕封扬陈雪梅王选举
关键词:大肠腺癌C-JUNSMAD7免疫组织化学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4例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探讨PTL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按WHO(2008)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4例HT合并PTL,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分型并随访。结果:4例中女3例,男1例,年龄56~62岁。单侧甲状腺无痛性肿块常为首发症状。镜下表现为中等或较大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可见残存的甲状腺腺体,腺体萎缩,并可见淋巴上皮病变。结论: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少见,与HT的发生密切相关,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辅助联合化疗、放疗等方案为宜。
封扬胡怀远夏燕吴玲玲
关键词:甲状腺炎淋巴瘤
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例1及例2肿块位于肾下极,例3位于肾中上级,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长径分别为3.0、3.5及4.5 cm,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核Fuhrman分级2~3级,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vimentin、CK7、CD10、AMACR、EMA、CK均阳性,而TFE3、CD15、CD117、RCC、E-cadherin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3例瘤细胞均有7、17号染色体扩增。结论:OPRCC是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应与嗜酸细胞瘤、嫌色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夏燕胡怀远封扬吴玲玲
关键词:肾肿瘤乳头状肾细胞癌嗜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8月病理科诊断的6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EAML均为女性,年龄范围35~87岁,平均年龄58.3岁。影像学术前2例考虑为错构瘤,4例为肾脏占位,肾癌待排。显微镜下肿瘤由不同比例的上皮样细胞,血管,平滑肌,脂肪组织和慢性炎细胞构成,上皮样细胞占肿瘤成分的60%以上,部分细胞异型明显,灶区伴坏死。免疫组化梭形细胞抗体黑色素瘤(HMB-45)(5/6)、黑色素A(Melan-A)(5/6),波形蛋白(Vimentin)(6/6),转录因子E3(TFE-3)(1/6),S-100蛋白(S-100)、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CKpan)均(-),Ki-67增殖指数1%~10%。结论 EAML是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性肿瘤,以增生的上皮样细胞为主,兼具AML的三种成分。临床易误诊,生物学行为有复发及转移倾向,需临床密切随诊。
封扬夏燕吴玲玲王小双
关键词:肾肿瘤间叶瘤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