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义安

作品数:2 被引量:5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底泥
  • 1篇滇池
  • 1篇有机质
  • 1篇温度
  • 1篇浸泡
  • 1篇湖滨带
  • 1篇
  • 1篇
  • 1篇沉水
  • 1篇沉水植物

机构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吉林建筑工程...

作者

  • 2篇司静
  • 2篇卢少勇
  • 2篇金相灿
  • 2篇包裕尉
  • 2篇张义安
  • 1篇黄国忠
  • 1篇邢奕
  • 1篇张烨
  • 1篇胡小贞

传媒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滇池内湖滨带底泥的有机质分布规律被引量:25
2009年
2008年4月,用自制柱状采泥器及彼德森采泥器在滇池草海和外海采集内湖滨带底泥柱状样(每5cm分一层)和表层样(0~10cm)。其中,草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12个,柱状样9个;外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22个,柱状样7个。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20~154.62g/kg,滇池草海内湖滨带底泥中平均有机质含量为76.94g/kg,明显高于外海(16.56g/kg),这主要是因为草海是沼泽化湖湾且附近村落密集;草海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西岸,而外海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也是西岸高于东岸,这主要是由于周围农业和渔业的影响所致。由于外源污染输入量及湖内自净能力等的综合作用逐年波动,使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未明显随深度增加而一直增加或降低。滇池内湖滨带底泥表层pH为7.03~7.96,略偏碱性,外海内湖滨带底泥pH水平略高于草海,底泥含水率除个别采样点外变化不大,多数低于50%。
卢少勇金相灿张烨包裕尉黄国忠张义安司静
关键词:滇池底泥有机质
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氮磷释放规律及温度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3
2009年
为揭示含植物的土地处理与修复系统中植物衰亡对系统中氮和磷转化的影响规律,为此类系统运行管理中植物收割与否提供依据。选取在室内水缸中培养的常见沉水植物--蜈蚣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进行浸泡试验,考察植物类型对因植物组织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另外,选取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进行浸泡试验,设定5℃、15℃、25℃和35℃四个温度,考察温度对因植物组织溶解而导致的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快的释放发生在最初的8h内,总氮(TN)的释放量小于总磷(TP)的释放量;TN单位湿重释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蜈蚣草(0.164mg/g)>金鱼藻(0.081mg/g)>菹草(0.064mg/g);TP依次为:金鱼藻(3.043mg/g)>菹草(2.404mg/g)>蜈蚣草(1.906mg/g)。对于蜈蚣草、菹草和金鱼藻而言,单位质量植物的磷释放量较高,需要及时进行收割以避免植物溶解释放引起含植物的土地处理与修复系统中水相磷浓度的升高。狐尾藻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环境条件一样,只改变温度时,最快的释放发生在第8h内,狐尾藻的氮、磷和碳的释放量及释放率均在25℃时最大。
司静邢奕卢少勇金相灿胡小贞张义安包裕尉
关键词:沉水植物浸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