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律
  • 3篇心律转复
  • 3篇心律转复除颤...
  • 3篇心脏
  • 3篇起搏
  • 3篇转复
  • 3篇除颤
  • 3篇除颤器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室
  • 2篇心室起搏
  • 2篇心脏再同步
  • 2篇心脏再同步治...
  • 2篇型心
  • 2篇再同步
  • 2篇再同步治疗
  • 2篇植入
  • 2篇植入型
  • 2篇植入型心律转...
  • 2篇室性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8篇牛红霞
  • 7篇王方正
  • 7篇陈柯萍
  • 7篇张澍
  • 7篇陈新
  • 7篇华伟
  • 2篇陈若涵
  • 2篇唐闽
  • 1篇李俊芳
  • 1篇王云龙
  • 1篇傅增泮
  • 1篇朱丽
  • 1篇孙欣
  • 1篇陈刚

传媒

  • 5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6篇2005
  • 2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与心包液中肾上腺髓质素等浓度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傅增泮王云龙牛红霞李俊芳
关键词:心包液心功能心脏病患者肾上腺髓质素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外科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1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华伟张澍王方正唐闽陈柯萍牛红霞陈若涵陈新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室性心动过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ICD治疗ATP治疗
房室结消融与双心室起搏共同冶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
目的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的效果已被多中心临床试验所证实。然而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双心室起搏治疗报道不多。本文观察了8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后,置入双心室起搏器的治疗效果。方...
华伟陈刚张澍王方正陈柯萍牛红霞陈新
文献传递
双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以往应用的单腔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常会发生误识别,产生误放电。此外,单腔心室起搏可使心功能降低。双腔ICD可克服单腔ICD上述弊端。本文报道 12例双腔ICD的临床应用。方法 12例患者,男性 10例,女性 2例,平均年龄 52岁,均有院外晕厥史,术前证实室性心动过速 7例,心室颤动 5例。12例患者中 4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 3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 5例伴有心动过缓及心功能不良。12例患者均植入了双腔ICD(美敦力公司,GemDR)。心室导线常规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心房导线为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此导线顶端带有弹簧除颤电极,将心房导线固定于右心耳靠外侧处,以避免发生交叉感知。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植入双腔ICD,除颤阈值均小于 20J。平均心室起搏阈值 0 9V,R波高 9 8mV。心房起搏阈值 1 4V,P波高2 6mV。在平均随访 6 8个月中,ICD共发放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45次,低能量转复 11次,除颤 4次,无误放电发生。5例伴心动过缓者,心功能无进一步恶化。结论 双腔ICD由于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提高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放电。对伴有房性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者应推荐使用双腔ICD。
华伟王方正张澍陈柯萍牛红霞陈新
关键词:心律转复除颤器房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继而恶化为心室颤动。研究表明,快速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ICD的患者应...
华伟张澍王方正唐闽陈柯萍牛红霞陈若涵陈新
文献传递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被引量:39
2004年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分析了 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117例 ,其中男性 86例 ,女性 31例 ,平均年龄 (5 3 0 0±8 2 5 )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 (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 )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 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 ,成功率为 95 %。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 :冠状静脉窦夹层 4例(3 4 % % ) ,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 2例 (1 7% ) ;电极导线脱位 2例 (1 7% ) ,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withbiventricular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 ,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必须规范操作 ,严密观察 。
华伟王方正朱丽张澍陈柯萍牛红霞陈新
关键词:术中并发症起搏器植入术双心室起搏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双心室同步起搏
心脏再同步治疗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4
2005年
目的报道14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临床应用。方法 142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男性91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59.8岁,左心室内径平均72.32mm,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29。患者均伴有室内阻滞,平均QRS波时限为(146.7±21.4)ms。142例患者中,扩张性心肌病98例,缺血性心肌病44例。分别观察双心室起搏前后LVEF变化。结果双心室同步起搏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明确改善,142例患者平均LVEF从术前的0.29±0.08增加至0.36±0.07,LVEF值平均提高0.07(P<0.05)。左心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反流量减少。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平均LVEF从术前的0.28提高到术后的0.37。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平均LVEF从术前的0.30提高到术后的0.36。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无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还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显著提高。
华伟王方正张澍牛红霞陈柯萍陈新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肌病非缺血性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房室延迟和室间延迟参数的优化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房室延迟和室间延迟参数。方法 8例因心力衰竭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于植入术前、术后分别行二维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检查。结果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26提高至0.36,QRS时限由163 ms缩短至146 ms。8例患者的最佳房室延迟和室间延迟分别程控为:130、4 ms;120、4 ms;120、4 ms;120、8 ms;150、12 ms;110、8 ms;130、20 ms和 120、20 ms,其中室间延迟均为左心室提前激动。优化房室延迟可以延长左心室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返流(充盈时间:463 ms对537 ms;二尖瓣返流速度时间积分:15.98 cm对12.77 cm,P<0.05)。优化室间延迟可以增加心排出量,达到更大程度的同步化。具体表现为左心室流出道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由16.98 cm增至22.07 cm(P<0.05),间隔侧壁达峰时差由54.3 ms降至15.6 ms(P<0.01)。结论 CRT术后进行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CRT疗效。
牛红霞华伟张澍孙欣王方正陈柯萍陈新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房室延迟组织多普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