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细胞与血小板的L-精氨酸/NO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变化被引量:19
- 2003年
- 研究发现内皮源性松弛因子就是一氧化氮 (NO) ,许多研究证实NO在心血管系统种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管及循环中许多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及血小板均有左旋精氨酸 /一氧化氮 (L arg/NO)系统 ,L arg/NO系统功能紊乱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研究显示了它们对心血管系统的重要作用 ,及在某些心血管疾病中红细胞和血小板L arg/NO途径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 王荣花张宝娓唐朝枢
- 关键词:红细胞血小板心血管疾病L-精氨酸一氧化氮
-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51例非高血压患者及120例高血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冠脉造影未见异常者为冠脉正常组,再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将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双支、3支病变3组,并检测血尿酸水平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率为75.85%,高于非高血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且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非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尿酸升高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一致。
- 舒帮明王荣花
-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病血尿酸
- 高脂血症患者红细胞左旋精氨酸转运及一氧化氮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单纯高脂血症患者红细胞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及一氧化氮的变化。 方法:高脂血症患者12例(高脂组)和健康者12例(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匹配。空腹取血测定血脂水平、血浆亚硝酸盐(NO2-)含量;以3H-L-Arg测定红细胞L-Arg转运。 结果:高脂组血浆中NO2-水平为对照组的4.7倍(P<0.01),高脂组红细胞L-Arg最大转运速率(Vmax)较对照组增加33%(P<0.01),其中y+载体介导Vmax增加47%(P<0.01),而总转运、y+载体介导转运亲和力(Km)无明显变化(P>0.05);y+L载体介导转运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脂血症时红细胞L-Arg/一氧化氮系统发生异常改变。
- 熊辉张宝娓王荣花陈宇汪波张钧华唐朝枢
- 关键词:高脂血症红细胞L-ARG一氧化氮
-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AASI)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选择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级),入选患者早晨7~9点一次服用缬沙坦80 mg/d进行降压,治疗2周后,不论血压高低,只要患者能耐受均将缬沙坦增至160 mg/d继续治疗8周。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门诊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测量,进行空腹血糖和血脂检查及baPWV测定。并根据24 h动态血压计算AAS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缬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133±9)mm Hg比(146±10)mm Hg,P<0.01]、舒张压[(84±8)mm Hg比(93±8)mm Hg,P<0.01)]及脉压,并降低高血压患者baPWV水平[(1385±132)cm/s比(1450±142)cm/s,P=0.014],AASI较治疗前也有所降低(0.31±0.14比0.34±0.14,P=0.330)。结论缬沙坦160mg/d在降低血压同时,可减慢baPWV,轻度改善动脉弹性功能。
- 王荣花孙宁玲卢熙宁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 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及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及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51例非高血压患者及120例高血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冠脉造影未见异常的为冠脉正常组,再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单支、双支、3支病变三组,高血压病患者按照上述条件分组,并检测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率为75.85%,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70.69%,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且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单纯高血压患者,且降低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非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成正相关,而血总胆红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成负相关。
- 王荣花舒邦明
-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尿酸胆红素
-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辛伐他汀5年治疗前后动脉弹性的变化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长期辛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三支病变的患者24例,每晚给予辛伐他汀40 mg口服,随访5年,治疗前后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 5年前与5年后比患者的收缩压水平(SBP)无变化(P>0.05),舒张压水平(DBP)有所增高(P<0.05),脉压(PP)无明显变化,患者的血LDL及TC水平均降低(P<0.05)。空腹血糖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经辛伐他汀治疗5年后BaPWV无显著增加[从(1419±224)m/s变为(1416±205)m/s,P>0.05]。结论辛伐他汀长期应用在降脂治疗同时可防止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BaPWV进一步升高,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 王荣花孙宁玲杨帆孟晓敏
-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人红细胞左旋精氨酸转运的影响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健康人红细胞左旋精氨酸 (L arg)转运的影响。方法 :用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分别孵育正常人红细胞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组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 ,以3 H标记的L arg(3 H L arg)来测定红细胞的L arg转运。结果 :低密度脂蛋白对红细胞L arg转运无明显影响 (P >0 0 5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抑制红细胞L arg转运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2 5、5 0、10 0mg/L 3个浓度总摄入的最大转运速率 (Vmax)值分别较对照组降低 3 3 %、2 7%、3 0 % (P均 <0 0 5 ) ,亲和力明显减小 (米氏常数值增大 ,P <0 0 5 ) ,均有显著性差异 ,未见明显的浓度—效应依赖关系 ;与对照组相比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2 5、5 0、10 0mg/L 3个浓度y +载体介导的L arg转运的最大转运速率值明显降低 ,分别降低 43 %、48%、45 % (P均 <0 0 5 ) ,均有显著性差异 ,亲和力明显减小 (米氏常数值增大 ) ;与对照组相比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通过y +L载体介导的L arg转运 (最大转运速率值及米氏常数值 )均无明显改变 (P>0 0 5 )。结论 :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后抑制红细胞L arg的跨膜转运 ,推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高脂血症患者红细胞L arg/一氧化氮途径?
- 王荣花张宝娓钟光珍熊辉唐朝枢
- 关键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人红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 氯丙嗪逆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人红细胞左旋精氨酸转运的抑制作用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磷脂酶A2 抑制剂氯丙嗪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所致人红细胞左旋精氨酸 (L arg)转运变化的影响。方法 取 6例健康成人红细胞 ,制备红细胞悬液。将其分别与OX LDL和氯丙嗪分组孵育。实验分 3组 :对照组、OX LDL组和OX LDL加氯丙嗪组 ,分别测定红细胞3H L arg的转运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OX LDL组红细胞L Arg总摄入的最大转运速率 (Vmax值 )较对照组降低 33% (P <0 0 5 ) ,亲和力明显减小 (米氏常数Km值增大 ,P <0 0 5 )。OX LDL加氯丙嗪组与OX LDL组相比 ,红细胞L arg的总转运及经y +载体介导的转运均增加 ,Vmax值分别增加了2 5 %和 37% (P <0 0 1) ,亲和力明显增大 (Km值减小 ,P <0 0 5 ) ;两组间经y +L载体介导的转运Vmax和Km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OX LDL可抑制红细胞L arg的跨膜转运 ,而氯丙嗪可逆转这一过程。
- 王荣花张宝娓熊辉陈宇唐朝枢
- 关键词:氯丙嗪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人红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37、TGF-β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3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确诊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40名常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中IL-37、TGF-β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IL-37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TGF-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实验组IL-37与TGF-β呈负相关(r=-0.79,P=0.00),对照组IL-37与TGF-β无明显相关性(r=0.03,P=0.86)。结论 IL-37与TGF-β二者均参与STEMI的炎症过程。IL-37、TGF-β在STEMI炎性反应过程中具有负相关性,IL-37的抗炎作用发挥可能与TGF-β有关。
- 周亚光吴惠惠王荣花杨昆刘亚楠王坤何京丽彭春霞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化生长因子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