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圣思

作品数:19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造山带
  • 5篇地震
  • 5篇地震波
  • 5篇震波
  • 5篇山带
  • 5篇各向异性
  • 4篇地质
  • 4篇秦岭造山带
  • 4篇剪切波分裂
  • 4篇俯冲
  • 3篇大洋
  • 3篇大洋板块
  • 3篇地震波各向异...
  • 3篇地幔
  • 3篇地幔楔
  • 3篇山系
  • 3篇盆地
  • 3篇中央造山系
  • 3篇锆石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机构

  • 16篇西北大学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蒙特利尔大学
  • 2篇静冈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作者

  • 19篇孙圣思
  • 13篇董云鹏
  • 7篇张菲菲
  • 6篇杨钊
  • 6篇何登峰
  • 5篇柳小明
  • 5篇孙娇鹏
  • 3篇程斌
  • 3篇嵇少丞
  • 2篇张国伟
  • 2篇李玮
  • 2篇王茜
  • 2篇道林克祯
  • 2篇周波
  • 2篇近藤洋裕
  • 1篇龙长兴
  • 1篇李建峰
  • 1篇赖绍聪
  • 1篇第五春荣
  • 1篇李阿伟

传媒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地质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秦岭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实践》课程之“造山带构造演化”野外教学设计
野外实习是地质学本科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大学三年级的野外教学实习是在学生基本完成了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启发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从理论学习向科学研究顺利过渡,...
孙圣思董云鹏
关键词:地质学本科教学野外实习秦岭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复合造山作用与过程
秦岭造山带是华南板块、华北板块,及其间的多块体相互拼贴、增生、俯冲碰撞,并经历了长期复杂演化而成的复合型造山带.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资料,显示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多期与板块俯冲、增生、碰撞相关的构造作用过...
董云鹏杨钊孙圣思程斌张菲菲李玮周小虎柳小明张国伟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
文献传递
秦岭隆升过程及其如何控制气候环境?被引量:3
2022年
秦岭东连桐柏-大别山,西接昆仑和祁连山,构成中国中央造山带,横亘中国大陆中部,是中国南方大陆和北方大陆完成主体拼合的主要造山系(张国伟等,2001,2019;Dong et al.,2021).现有研究表明,秦岭是在大约4亿年和2亿年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基础上,叠加150~100百万年的陆内造山,并于60百万年以来迅速隆升崛起(Dong et al.,2021).特别是在新生代以来,在深部地质作用控制下,秦岭浅表构造地貌快速隆升,成为我国南北地质地理、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的分界带,导致中国南方与北方在地质、地理、生物、水文、气候、环境以及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Dong et al.,2022a,2022b).同时,秦岭山脉本身也是我国大陆最主要的“绿肺”,由于秦岭构造隆升、促使气候环境变化、生物变化,控制大气和水循环,净化了空气和水源.但是,秦岭又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高危地区.
董云鹏杨钊孙圣思史小辉何登峰惠博龙晓平郭安林
关键词:气候环境变化水循环构造地貌地质灾害
大陆岩石圈流变与地震波速各向异性
2024年
岩石的流变决定了地球各时空尺度的变形,是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键.岩石流变学的研究主要通过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和天然变形岩石的多尺度观测来实现,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本文总结了岩石圈不同深度主要造岩矿物,包括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和云母的流变机制、组构类型以及地震学性质;介绍了岩石圈地幔橄榄岩、榴辉岩、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岩和长英质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和天然变形观测进展,包括流变学强度和行为、地震波速和各向异性等;以青藏高原为例,讨论了岩石流变学研究在解译地震波速各向异性的定量化约束作用.将矿物变形组构与地震波各向异性相结合,有望在岩石圈流变学机制和结构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孙圣思董云鹏黎乙希杨宜海程超惠博张彬臧儒韬
关键词:岩石圈流变学地震波速各向异性
岫玉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弹性力学性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研究水化岩石圈地幔和地幔楔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及其与蛇纹石化程度及应变状态的关系,作者实验测量了8块叶蛇纹岩(采自辽宁的岫玉)标本在不同构造主方向(X, Y和Z)上的纵、横波速度随围压(0~600 MPa)的变化规律,详细研究了叶蛇纹石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通过(001)[010]位错滑移形成很强的晶格优选定向和高达21%的纵波速度各向异性与24%的剪切波分裂的特征,发现高温叶蛇纹岩与低温利蛇纹岩具有截然不同的地震波性质,例如,在围压600 MPa 下,高温叶蛇纹岩的 Vp=6.73 km/s、Vs=3.74 km/s, Vp/Vs=1.80,而低温利蛇纹岩的Vp=5.10 km/s、Vs=2.32 km/s, Vp/Vs=2.20。前人利用低温蛇纹石化橄榄岩的波速数据解释温度高于300℃的水化地幔楔和岩石圈地幔的地震波速不可避免地要低估研究区域内蛇纹石化的程度和水含量。本研究查明叶蛇纹岩的地震波性质及其各向异性特征亦为解释全球大洋板块俯冲带乃至青藏高原地区的剪切波分裂资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茜邵同宾嵇少丞道林克祯近藤洋裕龙长兴孙圣思
关键词:岫玉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
化学组分对锆石辐射损伤测年精度的影响:基于合成锆石的研究
锆石辐射损伤测年作为一种新兴的低温年代学技术(封闭温度为~230±25℃,Pidgeon,2014),于20世纪50年代便被提出(Holland and Kulp,1950),根据锆石的拉曼半高宽(ν3)反算出其所累积的...
范明璞柳小明孙圣思董云鹏
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S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S型花岗岩来自于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可以形成在多种构造环境下,尤其是在碰撞造山带广泛发育。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典型的俯冲增生型造山带(Dong et al., 2018),发育有多期的岩浆序列,但是对于过铝质花岗岩鲜有报道...
任祥董云鹏何登峰孙圣思
关键词:二云母花岗岩东昆仑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
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构造属性的岩浆事件制约被引量:1
2022年
黄陵地区新元古代侵入杂岩可为研究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提供关键信息。依据岩石组合及分布特征,可将黄陵杂岩划分为黄陵庙岩套、三斗坪岩套、大老岭岩套和晓峰岩套四个单元。本文以黄陵杂岩的围岩崆岭杂岩中花岗片麻岩、黄陵庙黑云母花岗岩和三斗坪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和岩石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崆岭杂岩花岗片麻岩原岩年龄为1978±13 Ma,且记录了2.5 Ga的构造-热事件。黄陵庙黑云母花岗岩和三斗坪闪长岩分别形成于815±9 Ma和813±6 Ma,与黄陵庙岩套和三斗坪岩套的侵位时限基本一致。综合分析本次研究结果与前人资料,认为黄陵杂岩主要形成于863~794 Ma,为新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通过综述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认为黄陵杂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提出扬子板块北缘在新元古代早期经历了长期的俯冲-增生造山过程。
惠博董云鹏孙圣思孙娇鹏张菲菲何登峰黎乙希
关键词: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
北山造山带南部黄草滩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北山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部东西段的交接地区,是研究中亚造山带东西段交界关系的关键地区,其中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造山过程中深部岩浆的丰富信息。北山南部黄草滩岩体是其代表,主要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锆石U-Pb定年表明其年龄分别为(402±3)Ma、(394±7)Ma。岩石SiO_2含量相对较高(59.24%~71.54%),富Na(Na_2O=3.76%~4.09%),总体显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4~1.11)的典型I型花岗岩特征。此外,∑REE相对较低、LREE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以及具弱负Eu异常,LILE中Rb、Th、U和K等高度富集,HFSE中Nb、P、Hf和Ti等强烈亏损,显示出与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幔源岩浆底侵使中下地壳变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有关,并伴有幔源组分的混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认为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可能是北山柳园地区古亚洲洋向北俯冲消减作用下岩浆活动的产物,代表早泥盆世在北山南部可能发生过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事件。
王疆涛董云鹏曾忠诚杨钊孙圣思张菲菲周波孙娇鹏
关键词:北山造山带锆石U-PB定年活动陆缘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被引量:22
2019年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
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孙娇鹏柳小明杨钊程斌惠博岳远刚周波程超杨子强史小辉龙晓平
关键词:中央造山系南北构造带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昆仑造山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