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亚
- 作品数:19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C57BL/6J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建立C57BL/6 J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接种方式、细胞接种数量和成瘤周期。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1)取6~8周龄,雄性小鼠18只,随机分三组,每组6只,分别采取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方式,每只小鼠注射100μL(3×10~6个细胞)B16F10细胞悬液,2周后,解剖小鼠并观察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2)分3组,同上,经尾静脉分别注射3×10~6个细胞、1×10~6个细胞、3×10~5个细胞,2周后,解剖小鼠并观察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3)分3组,同上,尾静脉注射1×10~6个细胞,分别于1周、2周、3周解剖小鼠,观察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结果 1)尾静脉注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小鼠发生肺转移的成功率为100%,而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未发生肺转移。2)接种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数量为1×10~6时,发生肺部转移的黑色素瘤细胞数量适中;接种细胞数量为3×10~6时,发生肺部转移的黑色素瘤细胞数量过多;接种细胞数量为3×10~5时,发生肺部转移的黑色素瘤细胞数量较少。3)尾静脉注射1×10~6个小鼠黑色素瘤细胞,饲养2周后,可以观察到黑色素瘤细胞明显的肺部转移,且不会导致小鼠死亡;饲养3周,黑色素瘤细胞肺部转移数量过多,且小鼠死亡过半;饲养1周,黑色素瘤细胞肺部转移数量较少。结论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生长2周时间,为构建C57BL/6 J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推荐方法。
- 孟星君李孝东刘俊周康熙崔庆亚胡仁萍闫荣戴克胜
- 关键词:C57BL/6肺转移
- 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伴TP53突变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1例并文献复习
- 2022年
-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伴TP53突变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6月收治的1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的伴TP53突变T-LBL/ALL异基因造血干细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2岁男性,综合检查后确诊为伴TP53突变T-LBL/ALL,第2次完全缓解后行同胞全相合allo-HSCT,移植后8个月复发,行地西他滨联合CLAG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予地西他滨维持治疗,持续无白血病生存。结论对于allo-HSCT后复发的伴TP53突变T-LBL/ALL患者,地西他滨联合化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杨筱崔庆亚陈峰崔巍戴海萍张剑姚利仇惠英朱霞明吴德沛唐晓文
- 关键词:地西他滨复发
- 抗CD38纳米抗体及其应用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地涉及抗CD38纳米抗体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CD38纳米抗体,其可变结构域基本上由4个框架区和3个互补决定区组成,其中所述CDR1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10、18、27...
- 唐晓文李杨子崔庆亚郦梦云唐瑀彤
- 氟马替尼联合诱导化疗并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新诊断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23年
-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20%~30%,在儿童ALL中占2%~5%[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2021版指南将Ph^(+)ALL归入预后不良组。既往研究显示,Ph^(+)ALL单纯化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60%~90%[2],5年总生存(OS)率仅为8%~12%[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上腺苷三磷酸激酶(ATP)的结合位点,阻止酪氨酸激酶磷酸化,抑制携带BCR-ABL1融合基因的白血病细胞增殖,且不影响正常细胞功能[4]。
- 连霞英戴海萍崔庆亚唐晓文
- 关键词:费城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不良腺苷三磷酸单纯化疗
- 白细胞单采术在不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高白细胞中的应用及疗效
- 2021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单采术在不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高白细胞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运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对183例高白细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进行296次紧急白细胞单采术并分析其疗效。结果183例患者中,男性100例,女性8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占5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占17%,ph阴性和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分别占14%和9%,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占7%,滤泡型淋巴瘤白血病(FL)占3%。单采时,白细胞数(50~100)×10^(9)/L组患者有72例,白细胞数(101~200)×10^(9)/L组有134例,白细胞数>200×10^(9)/L组有90例。经治1次白细胞单采术后,外周血平均白细胞数由(178.5±6.5)(53.1~796.1)×10^(9)/L降至(114.1±5.6)(22.6~586.9)×10^(9)/L。在不同疾病类型中,与CML患者相比,AML和ph阴性B-ALL患者在第一次白细胞单采后白细胞下降更明显(60.7×10^(9)/L vs.97.5×10^(9)/L,P=0.0314;70.5×10^(9)/L vs.97.5×10^(9)/L,P=0.0277)。在白细胞数(50~100)×10^(9)/L组患者中,一次单采后各种疾病白细胞数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数(101~200)×10^(9)/L组患者中,ph阴性B-ALL和AML与CML患者相比,白细胞分别下降89.9×10^(9)/L vs.32.0×10^(9)/L(P=0.0001)和63.5×10^(9)/L vs.32.0×10^(9)/L(P=0.0102);白细胞数>200×10^(9)/L组患者中,ph阴性B-ALL和CML患者相比,白细胞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6×10^(9)/L vs.96.3×10^(9)/L,P=0.0033)。在不同白细胞数3组中,白细胞单采后白细胞分别下降37.7(-4.8~60.1)×10^(9)/L,60.9(5.5~132.8)×10^(9)/L和91.6(6.4~469.0)×10^(9)/L(P<0.0001);AML患者白细胞单采后白细胞分别下降39.2(13.8~60.1)×10^(9)/L,61.2(10.7~113.0)×10^(9)/L和85.5(26.2~149.0)×10^(9)/L(P<0.0001);B-ALL患者白细胞单采后白细胞分别下降37.5(-4.8~56.0)×10^(9)/L,77.2(22.0~132.8)×10^(9)/L和130.4(86.3~215.2)×10^(9)/L(P<0.0001);T-ALL患者白细胞单采后白细胞分别下降34.3(15.5~55.3)×10^(9)/L,59.6(38.9~81.5)×10^(9)/L和120.9(47.4~190.5)×10^(9)/L(P
- 陆天宇沙萍萍冯宇锋崔庆亚朱子玲吴德沛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高白细胞血症
- 小鼠尾静脉与内眦静脉丛回输血小板方法的比较
- 2018年
- 目的比较小鼠尾静脉与内眦静脉丛回输血小板的操作难度及回输效果。方法体外分离血小板(10×108/m L),分别采用尾静脉和内眦静脉丛注射法将等量的calcein标记的血小板回输到8周C57 BL/6小鼠体内,比较两种方法的操作时间和成功率;对注射血小板的小鼠立即从眼眶采血,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回输到小鼠体内的血小板数;对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成功回输等量血小板的小鼠24 h采血一次,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回输到小鼠体内的血小板的生存周期。结果经尾静脉和内眦静脉丛回输等量血小板:(1)平均用时分别为94 s和45.3s,成功率分别为40%和100%(P<0.05);(2)在0 h,被标记的血小板数占总血小板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2.38%和12.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48 h、96 h,回输进体内的血小板分别下降44%、64%和88%、8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注射法回输到小鼠体内的血小板数没有差异,且不影响血小板的生存周期。小鼠眼内眦静脉丛回输血小板,操作更简单,成功率更高。
- 李孝东周康熙刘艳彩孟星君赵丽丽崔庆亚胡仁萍闫荣戴克胜
- 关键词:尾静脉注射
- 抗血小板GPⅠbα抗体诱导建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应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抗体AN51、R300建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6-8周豚鼠和裸鼠分别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每组5只。豚鼠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静脉注射0.2 μg/g IgG和0.05、0.1、0.2 μg/g AN51,裸鼠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0.2 μg/g IgG和0.05、0.1、0.2 μg/g R300。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对豚鼠和裸鼠行眼眶后静脉丛采血,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水平。结果①静脉注射AN51后5 min,0.05、0.1、0.2 μg/g AN51组豚鼠血小板计数分别减低0-5%、50%-60%、70%-80%,0.2 μg/g组下降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腹腔注射R300后6 h,0.05、0.1、0.2 μg/g R300组裸鼠血小板计数分别下降20%-30%、60%-70%、80%-90%,0.2 μg/g组下降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每天1次持续注射0.2 μg/g R300 1-2周的裸鼠出现典型ITP出血症状(全身大量瘀点、瘀斑,多见于四肢、头部和腹部)。结论0.2 μg/g AN51静脉注射、0.2 μg/g R300腹腔注射可以分别建立豚鼠、裸鼠ITP模型。
- 周康熙闫荣陈梦醒刘俊崔庆亚胡仁萍刘艳彩张阳阮长耿戴克胜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 FeCl_3损伤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FeCl_3损伤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下腔静脉获取C57Bl/6小鼠全血,用Calcein-AM标记洗涤血小板,将荧光标记的血小板输入受体鼠眼球后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实验分为回输血小板数1×10~7、1×10~8和2×10~8 3组;小鼠的周龄分为3-6、6-10和>10周3组;FeCl_3浓度分为6%、12%、24%、48%4个组。血管堵塞时间在10-20 min内,且栓子形成后15 s不脱落即为此模型建立成功。观察回输血小板的数量、小鼠的周龄、FeCl_3的浓度、滤纸片的大小等因素对建立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影响。结果:3-6周龄雄鼠血管堵塞时间为16 min,时间相比6-10周的(25 min)短(P<0.05),>10周(38 min)短(P<0.01);1×10~8和2×10~8的回输血小板数血管堵塞时间约15-18min,时间相比1×10~7(30 min)的短;6%和12%的FeCl_3的血管堵塞时间在15-20 min之间,但是24%和48%的FeCl_3一般在10 min以内就会出现血管堵塞现象。结论:FeCl_3损伤的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成功建立受很多因素影响。3-6周龄C57Bl/6雄鼠、回输血小板数(1-2)
- 张阳闫荣崔庆亚田璟鸾戴克胜
- 关键词:血小板FECL3小鼠
- 蛋白激酶B抑制GPIbα介导的血小板凋亡
-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B调控血小板凋亡的分子机制,以期为血小板凋亡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延长血小板库存时间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 刘俊闫荣赵丽丽胡仁萍刘春亮崔庆亚肖伟玲周康熙孟星君李孝东叶弘磊江梦枭阮长耿戴克胜
- 一例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ADAMTS13基因第一个CUB区两种新突变
- 目的:探索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基因突变与ADAMTS13活性及TTP发病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提取高度怀疑遗传性TTP患者及其家属的基因组DNA,采用PCR的方法对ADAMTS13基因29个外显子...
- 步云文余自强苏健崔庆亚白霞阮长耿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