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超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灰飞虱
  • 2篇飞虱
  • 2篇翅型
  • 2篇翅型分化
  • 1篇杂交
  • 1篇杂交实验
  • 1篇光周期
  • 1篇褐飞虱
  • 1篇白背飞虱
  • 1篇纯系

机构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安志芳
  • 2篇刘向东
  • 2篇于居龙
  • 2篇彭娟
  • 2篇张超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三种稻飞虱翅型分化的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明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3种稻飞虱翅型分化的遗传规律与差异,采用翅型筛选与杂交遗传的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飞虱在秧苗期水稻上的翅型选择响应与杂交遗传规律。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的翅型具有较强的选择响应,并且长翅型纯系在白背飞虱中最易筛选得到,灰飞虱的次之,而褐飞虱的最难。3种稻飞虱的长翅(M)雄虫与短翅(B)雌虫配对(M♂×B♀)筛选3~5代后,95%~100%的雄虫和雌虫分别稳定为长翅型和短翅型。筛选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的翅型决定基本符合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调控的从性性状遗传规律,雄虫中长翅为显性,而雌虫中短翅为显性。翅型的表型还受除基因型外的其他条件的影响,利用长翅雄虫与长翅雌虫后代中出现的极少数的短翅雄虫与短翅雌虫进行配对,其后代中各翅型出现的比率与长翅雌虫和长翅雄虫配对的无显著差异;同样,在短翅雄虫与短翅雌虫配对的后代中也有相同的结果。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该筛选条件下很少有短翅雄虫出现,两者翅型的遗传调控较为相似,可用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来解释筛选和杂交实验的结果,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调控雄性的翅型,且长翅为显性;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调控雌性的翅型,且短翅为显性。据此认为,3种飞虱翅型决定基因的显隐性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以及翅表型与基因型的不一致性,是稻飞虱种群在不同条件下均可灵活调控翅型的重要遗传机制。
彭娟张超安志芳于居龙刘向东
关键词:褐飞虱灰飞虱翅型杂交实验
稻飞虱翅型纯系后代个体的翅型分化对光周期变化不敏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为了明确光周期和遗传因子在稻飞虱翅型分化中的作用,研究了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翅型纯系或近纯系在不同光照时数下的翅型分化比率。【方法】以经过5~45代连续翅型筛选后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长翅型和短翅型纯系或近纯系为材料,在室内分别测定了其在长光照(16和20 h)、短光照(4~12 h)和正常光照(14 h)3类光周期条件下饲养后,雌、雄成虫中长翅和短翅个体出现的比率及存活率。【结果】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长翅型纯系M♂×M♀或短翅型纯系B♂×B♀在不同光周期下的翅型比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褐飞虱短翅型近纯系B♂×B♀的雌虫短翅率和成虫总短翅率在不同光周期下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雄虫短翅率在正常光照14 h和短光照4 h下显著高于长光照20 h下的(P〈0.05)。当褐飞虱短翅型达到纯系后,其后代翅型在6~16 h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褐飞虱长翅型近纯系M♂×M♀的后代虽有短翅个体出现,但是雌虫和雄虫的各自短翅率在不同光周期下无显著差异(P〉0.05),仅总体短翅率在12 h光照条件下的显著高于16 h下的(P〈0.05)。褐飞虱长、短翅型杂交筛选品系M♂×B♀的雌虫短翅率随光照时数的延长而升高;灰飞虱杂交筛选品系M♂×B♀的短翅雄虫随光照时数的缩短而增多(P〈0.05),但当筛选代次达到45代时,这种趋势不再显著。3种稻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纯系或近纯系若虫的存活率会稍低于长、短翅型杂交后代的存活率,但长、短翅型品系的存活率在6~16 h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稻飞虱翅型分化对光周期的反应受飞虱本身遗传背景的影响,翅型纯系后代个体的翅型分化对光周期变化不敏感。
安志芳于居龙彭娟张超刘向东
关键词:灰飞虱白背飞虱翅型光周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