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建军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血管
  • 5篇血管新生
  • 3篇激活型受体
  • 3篇过氧化
  • 3篇过氧化体
  • 3篇过氧化体增殖...
  • 3篇分化
  • 2篇影响及作用
  • 2篇迁移
  • 2篇细胞
  • 2篇细胞迁移
  • 2篇罗格列酮
  • 2篇激动
  • 2篇激动剂
  • 2篇激动剂罗格列...
  • 2篇格列酮
  • 2篇过氧化体增殖...
  • 2篇分化抑制因子
  • 2篇分化抑制因子...
  • 1篇蛋白

机构

  • 6篇重庆大学

作者

  • 6篇王贵学
  • 6篇胡建军
  • 5篇邱菊辉
  • 2篇孙婷
  • 2篇唐朝君
  • 2篇王溢
  • 2篇彭琴
  • 2篇周添
  • 1篇谢翔
  • 1篇尹铁英

传媒

  • 4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遗传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Id1-p53调控血管新生参与高切应力介导的易损斑块形成的机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本课题组针对至今难以解释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发生在高切应力区域的现象,在前人和本室前期研究基础上,从血管新生的视角入手,提出血管新生是导致As易损斑块发生在狭窄上游高切应力区域的重要因素、切应力通过Id1-p53信号通路调控血管新生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验予以验证。方法通过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研究切应力如何调控斑块内血管新生和易损斑块的形成及Id1-p53信号途径调控血管新生的机制。结果通过构建兔颈动脉狭窄模型发现,易损斑块主要发生在狭窄血管近心端的高切应力区域,高切应力区域斑块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并且大部分的新生血管为周细胞、外膜不完整的容易破裂的微血管。体外实验的研究发现转录因子Id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受切应力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调控。并且Id1-p53信号通路是切应力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调控血管新生的重要信号通路。目前正进一步通过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剂TNP-470在体验证血管新生就是高切应力引起易损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结论斑块形成引起的狭窄血管近心端的高切应力主要是通过促进斑块内血管新生引起易损斑块的形成,Id1-p53信号通路是切应力调控血管新生的重要信号通路。本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易损斑块在高切应力区域的发生机制,明确动脉粥样斑块内血管新生在切应力介导的As易损斑块形成中的作用,而且将为易损斑块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王贵学邱菊辉胡建军郑燚明彭琴尹铁英
关键词:血管新生
脉管关联迁移细胞蛋白对血管新生的调控及其机制
2011年
目的研究脉管关联迁移细胞蛋白(angio-associated migratory cell protein,AAMP)对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并试图揭示AAMP参与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和构建AAMP-GFP融合蛋白研究AAMP的亚细胞定位,单层细胞创面愈合实验研究AAMP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体外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大鼠胸腹主动脉血管环实验和Western blot分析并结合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和抑制剂GW9662来研究AAMP对血管新生的调控及其机制。结果对内源性和外源性的AAMP分析发现,AAMP主要分布于内皮细胞的胞浆和细胞膜上。过表达AAMP后细胞迁移能力和管腔形成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强,而干扰AAMP的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和管腔形成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弱,并且AAMP抗体亦能减弱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和主动脉血管环血管新生。罗格列酮能减弱AAMP过表达的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管腔形成,并且能够抑制主动脉血管环血管新生;而GW9662能显著抑制罗格列酮的这种作用。但GW9662不能显著增强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和主动脉血管环血管新生。Western blot分析发现,罗格列酮显著降低内皮细胞AAMP的表达,GW9662能抑制罗格列酮对AAMP表达的影响,但不能显著增强AAMP表达。结论 AAMP可促进血管新生,PPARγ蛋白可通过下调AAMP的表达负调控这一过程。
胡建军王贵学邱菊辉郑燚明滕艳群
关键词:血管新生细胞迁移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
分化抑制因子1参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调控的血管新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是否参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调控的血管新生,并阐明Id1参与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和大鼠胸腹主动脉血管环实验来研究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West-ern blot分析ox-LDL对Id1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ox-LDL对Id1分布的调控。并通过信号通路抑制剂来分析Id1受ox-LDL调控的分子机制。结果低浓度的ox-LDL促进血管新生,而高浓度的ox-LDL抑制血管新生。ox-LDL上调内皮细胞Id1蛋白的表达,当ox-LDL浓度为5 mg/L时,Id1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且随着ox-LDL浓度增加,Id1蛋白表达继续上调,但相互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高浓度的ox-LDL显著上调Id1蛋白的表达而抑制血管新生。我们进一步研究ox-LDL对内皮细胞Id1分布的影响,发现低浓度的ox-LDL促进Id1蛋白出核,而高浓度的ox-LDL抑制Id1蛋白出核。通过使用蛋白出核抑制剂lyptomycin B,我们发现ox-LDL调控Id1蛋白出核受CRM1/exportin信号控制。进一步通过使用PKA抑制剂H89和PI3K抑制剂LY294002研究发现低浓度的ox-LDL促进Id1蛋白出核是受PI3K信号通路控制的。结论 PI3K信号通路通过促进Id1蛋白出核参与低浓度ox-LDL上调的血管新生。
邱菊辉王贵学胡建军郑燚明彭琴滕艳群
关键词:分化抑制因子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血管新生PI3K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目的 抑制病理性血管新生是减缓肿瘤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策略。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对血管新生有显著的调控作用,但是目前研究对罗格列酮和...
郑燚明胡建军邱菊辉孙婷周添唐朝君王溢王贵学
关键词:罗格列酮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血管新生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y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013年
目的抑制病理性血管新生是减缓肿瘤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策略。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1(PPARy)激动剂罗格列酮作为治疗1I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对血管新生有显著的调控作用,但是目前研究对罗格列酮和血管新生的关系存有较大争议。本研究利用斑马鱼等在体、离体和体外的血管新生模型探讨罗格列酮对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和结果结合斑马鱼在体血管新生模型、大鼠腹主动脉环离体血管新生模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血管新生模型综合研究PPARy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郑赕明胡建军邱菊辉孙婷周添唐朝君王溢王贵学
关键词:罗格列酮VEGFR2血管新生
生物力学——胚胎血管系统发育研究新视野
2012年
胚胎血管系统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进程受多种刺激和抑制信号的调控,这些信号必须协调作用,以确保血管发育的每个阶段得以正常进行。血管发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控制的,而且其研究也在很广的范围展开。但是近年研究发现,生物力学作用是胚胎血管发育的必要因素,胚胎血管发育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细胞生物力学机制。文章主要就生物力学因素在血管系统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最新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谢翔胡建军王贵学
关键词:生物力学血管发育细胞分化细胞迁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