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古构造
  • 1篇古构造演化
  • 1篇剥蚀
  • 1篇剥蚀厚度
  • 1篇剥蚀厚度恢复

机构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篇吴聿元
  • 1篇蒲仁海
  • 1篇张淮
  • 1篇田媛媛
  • 1篇黄敏

传媒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剥蚀厚度恢复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苏北泰兴黄桥地区的二叠系孤峰组灰黑色页岩和龙潭组黑色泥岩与煤层是一套重要的海相—海陆过渡相生烃层系,受印支期挤压造山、燕山期断陷、喜马拉雅早期断陷等构造运动影响,它们经历了复杂的埋藏和生烃作用。虽然在北部深陷区埋深达万米以上,可能发生了持续的生烃,但其他大部分凸起构造上的现今埋深只有200~2000m,凹陷和斜坡构造上埋深2000~5000m,不同构造部位的生烃强度与剥蚀厚度和埋藏史有关。根据井点最大厚度估算的该区印支期的最大剥蚀厚度为2256m。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震剖面上地层趋势外推法恢复的该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最大剥蚀厚度分别为900m和550m,主要剥蚀区位于东、南、西次凸斜坡带,随时间推移较大剥蚀厚度位置向东、西方向扩展。根据恢复的剥蚀厚度和埋藏—构造热演化分析得知,北部和西部凹陷主体区的二叠系烃源岩在燕山期末至今达到了主生烃期,斜坡和次级凸起区处于低成熟—未成熟阶段。
田媛媛蒲仁海吴聿元张淮黄敏
关键词:剥蚀厚度古构造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