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馨
- 作品数:17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品味、品藻与品评——兼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流变
- 2023年
- 与“品”相关的三个美学范畴“品味”“品藻”与“品评”是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关键词。“品味”的对象包括具象之物、抽象之理和艺术意境,形成了以“味”为核心的审美体验论。“品藻”是欣赏人物美的重要方式,是“人的觉醒”的重要体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实现了从“尚德”到“尚美”的转变。“品评”是“文的自觉”的重要体现,将审美鉴赏与审美评价结合起来,分品定级的背后,是审美评判原则和审美理想的具体表现,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批评的始终。
- 张灵馨
- 关键词:品味品藻
-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美学专题课程建设探索
- 2022年
- 中国美学相关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专题课程一方面与美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相关,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既强调知识性、理论性的学习,也注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建设新文科的背景下,文章从中国美学专题课程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探索相关交叉学科之间的互通互融,对于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健全人格,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张灵馨
- 关键词:中国美学美育
- 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被引量:1
- 2017年
- "直觉"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人们认识真理、把握本体有重要的意义。梁漱溟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通过直觉来建构自身的哲学。梁漱溟对本能的阐发有四层,其一是将直觉视作一种本能,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其二是借助佛教唯识学中的现量、比量、非量来诠释直觉;其三是在直觉与理智之间,赋予直觉与理智一种伦理道德色彩,在直觉与理智的对立中推重直觉;最后,在现代实在性的基础上,从生物学与心理学角度探讨直觉。梁漱溟对直觉的几重理解与运用开启了现代新儒家学者对直觉的关注,推重直觉对本体的把握也成为现代新儒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 樊志辉张灵馨
- 关键词:直觉理智
- 论《尚书》中商周之际“德”的内涵演变
- 2016年
- 《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西周时期的"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融合政治、宗教、伦理、法律为一体,与现在的"道德"不完全等同。"德"在《尚书·周书》中频繁出现,这足可见周初的统治者对"德"的重视与强调。通过仔细考查《尚书》中的"德",可以从中发现商人之"德"与周人之"德"是不完全相同的,周人之"德"既有对商人之"德"的继承,同时也包含着对商人之"德"的超越。从德的内容、德的性质、德刑关系和德贤关系上深入分析西周之际"德"内涵的演变既能从中看到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觉醒,也能看出西周初期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后世德治主义的深远影响。
- 张灵馨
- 关键词:《尚书》
- 梁漱溟心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 2018年
- 梁漱溟在继承陆王心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具有现代人学特征的新心学体系。梁漱溟的心学体系中国现代哲学有一个显要特征,即在以消解形上学为主旨的西方实证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哲学家如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等却热衷于建构形上学。
- 柴文华张灵馨
- 关键词:中国现代哲学生命本体论陆王心学心学思想熊十力心学体系
- 新文科建设下高校课程美育建设路径探析
- 2024年
- 新文科的建设推动了新一轮美育理念的变革,有助于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交融互通。高校美育可以利用新文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搭建美育和专业课程沟通的桥梁,明确审美教育的目标,做好课程美育的顶层设计,整合美育建设资源,拓展美育课程载体,创新课程美育形式,提升课程审美体验,让美育融入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
- 张灵馨
- 关键词:审美教育
- 冯契美学思想研究
- 冯契作为中国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建构了自身的“智慧说”体系,对中国哲学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冯契自觉地将对美的问题的思考纳入其中,美是他哲学体系中...
- 张灵馨
- 关键词:美学思想智慧说意境理论
- 文献传递
- 冯契论美与审美理想
- 2019年
- 冯契在《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中对“美”和“审美理想”的认识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他从美感与快感的关系入手谈美,认为快感是感性的,主观的,来源于外在感官;美感是自由的快感,来源于审美经验,体现在审美活动的自由中,并是主客观统一的;在真善美的关系上,冯契主张美以真和善为前提,美和真与善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并对比了先秦儒、道两家对美的不同认识。冯契承认美的多样性,同时强调美的欣赏不能强求一律,可以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在论述审美理想时,冯契将审美理想归为人生理想,他认为审美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化,艺术理想要反映生活的本质,道德理想要与艺术理想相结合,同时艺术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艺术想象需要形象直觉和感情的灌注,需要情与景的结合,艺术想象要做到有无、动静的统一;艺术理想要表现个性,艺术作品要富于个性色彩,艺术也需要技巧。从冯契对美与审美理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审美不是随意的主观感受,它包含着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美在由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获得了作用于人生的社会属性,它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但与同时期的美学家相比,冯契并未有完整、系统的美学体系,美学家的身份也往往被中国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的身份所遮蔽。
- 张灵馨
- 关键词:审美理想
- 略论梁漱溟心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兼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心学情结被引量:3
- 2018年
-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他建构了以生命本体论为起点的心学理论体系,表现出祖述陆王又超越陆王、哲学人学的指向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等特征。早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普遍有着浓郁的心学情结,其原因主要是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塑造现代性的需求,以及内含于陆王心学深层的个性自由意识的伸展等。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新儒家的特征,深入把握陆王心学的内在价值。
- 柴文华张灵馨
- 关键词:心学
- 儒家比德观的审美价值
- 2025年
- 比德审美是中国传统审美欣赏的伦理化模式。比德来源于比兴,通过将自然物与君子道德人格相比附的方式,将自然事物纳入审美范围。这种交织着自然审美与道德审美的特殊欣赏方式,一方面赋予了自然物以道德品格,使之具有了象征意味;另一方面也让道德人格有了具体的可感形式。从比德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玉比德、以水比德、以花草植物比德三种,经过比德后的自然物,凝结为了审美意象,具有了道德符号的意义。比德审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伦理化,在比德的过程中实现了自然之美与道德之善的同一。同时,比德审美积淀了民族传统审美意识,凝结了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影响了个体的审美认知和体验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特性。
- 张灵馨
- 关键词:儒家审美人格审美文化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