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欣
-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承载力时空转移变化被引量:5
- 2015年
- 基于RS/GIS技术,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3个转移量化指标,探讨了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和转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总生态承载力2012年比2002年增加了1.44%,其中中游凉州区增加了0.04%,下游民勤县增加了3.27%,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空间异质性明显.2002-2012年,区域内部以耕地生态承载力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生态承载力、未利用地生态承载力向其它类型土地生态承载力转移为主;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生态承载力转入量小于转出量,而其它类型土地的生态承载力转入量大于转出量,凉州区和民勤县生态承载力组成变化与上述类似,表明研究区内部各类生态承载力转移方向和数量是影响其内部组成和时空格局的重要因素.民勤县2002年未利用地转变为其它类型土地后的生态承载力转入量占2012年总生态承载力的13.03%,占总转入量的65.52%,说明民勤县未利用地的转出对全县生态承载力的增加贡献最大,是民勤县空间上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低值区变为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论可为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及制定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 江宝骅蓝欣郑娇玉郭建军江帆岳东霞
- 关键词:绿洲生态承载力转移矩阵
-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承载力时空转移变化
- 基于RS/GIS技术,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3个转移量化指标,探讨了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和转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总生态承载力2012年比2002年增加了1.44%,其中中游凉州区增加...
- 江宝骅蓝欣郑娇玉郭建军江帆岳东霞
- 关键词:绿洲生态承载力转移矩阵
- 文献传递
- 石羊河流域下游植被覆盖变化与地下水和气候的响应分析
- 植被作为联结土壤、大气和水分等要素的自然纽带,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因子,也是影响干旱区生态与环境的关键因素,其生长状况直接决定着环境的优劣、揭示了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和变迁,研究其动态对改善和维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 蓝欣邹明亮岳东霞
- 关键词:NDVI地下水气候因子
- 基于SWAT模型的白龙江流域生态修复效应模拟研究
- 白龙江流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该区山大沟深,夏季常发生暴雨,生态环境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频繁发生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影响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因素复杂多样,总体上包括...
- 李凯江帆蓝欣郑娇玉郭建军岳东霞
- 关键词:生态修复SWAT模型
- 石羊河流域下游植被覆盖变化与地下水和气候的响应分析被引量:15
- 2015年
- 基于1998—2008年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以及最大值合成法获取了石羊河流域下游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同期气象数据和地下水埋深数据,构建Matlab多元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了NDVI与地下水埋深、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响应关系,平均相对误差为5.83%.研究发现11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植被覆盖整体上经历了1998-2002年持续增加期、2003-2004年短暂下降期及2005-2008年稳步回升期,植被改善的区域面积大于植被退化的区域面积,植被覆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研究区NDVI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呈现显著相关,且年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大于年均气温,而NDVI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区植被覆盖受年降水量的影响相对于年均气温和地下水埋深较大,且与当地退耕还林政策和关井压田政策的实施关系密切.
- 蓝欣郑娇玉江帆郭建军江宝骅孙悦迪岳东霞
-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地下水气候因子
- 兰州市城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空间格局被引量:11
- 2017年
- 根据兰州市城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兰州市城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10.2空间分析技术,对兰州市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基于栅格尺度的综合评价,得到城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高分辨率的空间评价结果,并将综合评价值从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进行空间展示.结果显示:Ⅰ级为优,区域面积最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13%,主要分布于西固区、安宁区和城关区等黄河沿岸的部分高漫滩和一、二级河流阶地;Ⅱ级为良,占比33.58%,大部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北部、城关区南部的一、二级阶地等区域,以及主城区南北两侧的小部分山区;Ⅲ级为中,区域面积最大,占比46.72%,连片分布于主城区南北两侧的二、三级阶地区域和南北两山后缘的高海拔山区;Ⅳ级为差,占比11.07%,主要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侧三级及三级以上高阶地、南北两山,并呈条带状在南北两侧环绕兰州市城区.研究结果为兰州城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郑娇玉邹明亮杨超江帆蓝欣岳东霞
- 关键词: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