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晨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生物标志物
  • 2篇标志物
  • 2篇沉积物
  • 1篇有机质
  • 1篇生产力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南海表层沉积...
  • 1篇古生产力
  • 1篇海表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产力
  • 1篇沉积物中微生...

机构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台湾中央研究...

作者

  • 2篇赵美训
  • 2篇邢磊
  • 2篇赵晓晨
  • 1篇李莉
  • 1篇张海龙
  • 1篇陈建芳
  • 1篇张婷
  • 1篇陈蔚芳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东海沉积物中微生物标志物GDGTs年代际变化及来源被引量:4
2012年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基于GDGTs的各种指标以其在指示物质来源以及海洋和陆地古温度重建等方面显示出的巨大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古海洋学、古湖沼学和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采自东海陆架区的DH5-1站位(29°28.118′N、123°06.639′E,水深63.5m)的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有机质和GDGTs分析,研究了GDGTs化合物在东海陆架区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含量和沉积通量变化,并利用δ13 C、C/N以及基于GDGTs化合物的BIT指标讨论了该海区近150年来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变化。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加强了冬季闽浙沿岸流对长江口沉积物的搬运,使得该海区陆源输入量呈增加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使得海洋生产力提高,沉积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比例下降。
张婷邢磊张海龙李莉赵晓晨陈蔚芳赵美训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
南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产力重建意义被引量:11
2009年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这个方法假设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基本可以反映光合层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于这个假设还缺乏现场的证据验证,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现场证据。本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南海77个站位的调查,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3种主要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5-1147ng.g-1,陆源生物标志物C27+C29+C31正构烷烃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7-732ng.g-1。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区、越南外部及巽他陆架北部的2个上升流区等高生产力区。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分布与现代海洋调查和其他古生产力指标对比显示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生产力。相对于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蛋白石,生物标志物指标可以更准确地重建南海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氧化降解和陆源冲淡效应的影响,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和吕宋西北上升流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表层生产力的变化出现偏差,因此,在南海利用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重建生产力存在区域性限制。
赵美训赵晓晨陈建芳邢磊SARNTHEIN M陆红峰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表层沉积物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