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10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特征被引量:49
- 2007年
- 为探讨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类型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氮素的分布特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集典型景观类型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林地表层样品及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剖面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土层浅薄,但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高达46.14和4.87g·kg-1,耕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为13.96和1.88g·kg-1,退耕还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耕地明显提高,退耕还草地比耕地略高;耕地0~40cm和退耕还草地0~3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急剧下降,耕地40~100cm和退耕还草地30~100cm则缓慢下降,退耕还林地土壤厚度一般小于1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整个剖面均随深度增加急剧下降;说明地形、人类活动和土层厚度等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地形和人类活动是关键影响因子;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剖面分布,退耕还林(草)使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增加。
- 袁海伟苏以荣郑华黄道友吴金水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土壤有机碳土壤氮
- 桂西北棕色石灰土和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和差异被引量:9
- 2012年
- 以桂西北两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棕色石灰土、红壤),在2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培养80 d,测定培养期间土壤释放CO2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含量(MBC),研究桂西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SOC矿化在培养20 d后达到稳定。80d培养结束后,棕色石灰土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21%,0.94%,0.88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0.52%,0.76%,1.21 g/kg.h;红壤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76%,0.22%,5.06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1.14%,0.60%,3.29 g/kg.h。在棕色石灰土上,与SOC含量低的土壤相比,SOC含量高的土壤微生物熵大(p<0.05),而土壤呼吸熵小(p<0.05);红壤的情况与之相反。总体上,棕色石灰土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累积释放率、土壤呼吸熵以及DOC/SOC均显著小于红壤;而微生物熵显著大于红壤。从SOC矿化角度反映了棕色石灰土有机碳较红壤稳定,这对维持SOC水平,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结构,增加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李杨苏以荣何寻阳王嫒华郑华黎蕾邱虎森赵次娴
- 关键词:棕色石灰土红壤有机碳矿化
- 稻草还田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与差异被引量:25
- 2011年
- 采用14C示踪技术,通过100 d的原状土柱室内模拟试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培养100 d后,有34.74%(水田覆盖)、17.85%(水田翻埋)、35.68%(旱地覆盖)和36.06%(旱地翻埋)的稻草碳被矿化,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0.99%~1.17%和2.25%~2.53%的原有有机碳被矿化。土地利用和稻草还田方式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添加稻草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1),但对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只有土地利用方式对其有显著影响(p<0.01);添加稻草后,土壤总累积矿化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旱地翻埋除外),因为稻草还田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降解,使100 d的累积矿化量相对于各自对照减少了13.95%(水田覆盖)、15.68%(水田翻埋)、11.04%(旱地覆盖)和3.34%(旱地翻埋)。水田翻埋和旱地覆盖是稻草资源合理利用的较好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添加的稻草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在水田的矿化速率均显著低于旱地,是水田有机碳含量通常高于同一景观单元旱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 王嫒华苏以荣李杨吴金水郑华朱捍华胡乐宁
- 关键词:旱地原状土柱有机碳矿化
-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广西环江县大才村为例被引量:20
- 2008年
- 通过密集采样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和水田土壤有机碳(分别为24.84±10.18 g/kg和24.54±7.83 g/kg)极显著高于旱地(13.25±4.48 g/kg,p<0.01),水田土壤全氮含量(2.64±0.76 g/kg)显著高于林地(2.45±1.17 g/kg,p<0.05),且二者极显著地高于旱地(1.68±0.53 g/kg,p<0.01)。林地全磷含量(0.62±0.33 g/kg)显著高于旱地(0.57±0.18 g/kg,p<0.05),二者又极显著地高于水田(0.50±0.17 g/kg,p<0.01)。全氮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土壤碳氮比受到有机质组成和肥料施用的共同影响,说明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植被、人为管理等途径影响土壤养分,为该类型区土壤养分的人为调控提供了基础。
- 郑华苏以荣何寻阳黄道友吴金水
-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
- 亚热带典型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被引量:7
- 2009年
- 以我国亚热带四类典型景观单元表层土壤为对象,对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四类景观单元SOC含量加权平均值差异明显,以平原湖区加权平均值最高(25.10g·kg-1),其次为喀斯特低山(20.84g·kg-1)和红壤低山(17.75g·kg-1),红壤丘陵平均值最低(12.07g·kg-1).四类景观单元SOC含量变异系数在24.06%~43.76%之间,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平原湖区景观SOC含量主要分布区高于20g·kg-1,其它三类景观单元主要分布区则相反.四类景观单元SOC密度加权平均值大小顺序与SOC含量高低极为一致,其顺序为平原湖区(6.12kg·m-2)>喀斯特低山(4.30kg·m-2)>红壤低山(4.25kg·m-2)>红壤丘陵(3.04kg·m-2).研究结果揭示成土母质、耕作强度、地形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比例是SOC含量景观变异的主要原因,亚热带地区典型景观单元土壤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碳库.
- 唐国勇吴金水苏以荣郑华李昆
- 关键词:亚热带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