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欣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1
-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沼液中全氮、铵态氮及硝态氮在非饱和均质土壤中的吸附特征试验研究
- 随着农村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沼气工程发展迅速,同时会产生大量沼液,如不合理利用,必然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环境造成危害,而农田利用则是最易实施及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本文以农村正常施用的沼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一维吸附试验...
- 孙雨欣
- 关键词:沼液全氮铵态氮硝态氮
- 文献传递
- 一种农水灌溉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水灌溉装置,包括:主管和多个支管,支管分别活动设置在主管的两侧,支管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度,每个支管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支管筒和过滤件,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处于支管筒的两端部,第一端部...
- 郑健王燕张恩继孙雨欣王珑
- 文献传递
- 沼液中硝态氮在非饱和均质土壤中的吸附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探求合理的沼液灌溉浓度和灌溉量,避免沼液中硝态氮对地下水的污染,文章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了非饱和均质土柱对沼液中硝态氮的吸附研究试验,并应用对流弥散溶质运移模型和CXTFIT2.0软件对吸附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除土壤容重为1.35 g·cm^(-3),沼液浓度为1∶1,入渗水头为4 cm的处理外,其他各处理达到吸附平衡时渗出液中硝态氮含量均小于国家标准值(10 mg·L^(-1));随土壤容重的增加,渗出液初始出流时间、土体对沼液中硝态氮吸附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及相应沼液入渗量均逐渐增加,且达到吸附平衡时渗出液中硝态氮含量呈1.35 g·cm^(-3)组>1.30 g·cm^(-3)组>1.25 g·cm^(-3)组的趋势变化;随沼液浓度的增加,吸附曲线逐渐向下、向右偏移,被截获在土柱中的硝态氮含量也随之增加,而渗出液相对浓度(C/C0)、平均孔隙水流速(V)及水动力弥散度(D)逐渐减小;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2 cm水头的平均孔隙水流速(V)及水动力弥散度(D)均小于4cm水头;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平均孔隙水流速(V)呈1.35 g·cm^(-3)组<1.30 g·cm^(-3)组<1.25 g·cm^(-3)组的趋势变化,而水动力弥散度(D)呈1.35 g·cm^(-3)组>1.30 g·cm^(-3)组>1.25 g·cm^(-3)组的趋势变化。
- 郑健孙雨欣王燕张恩继
- 关键词:沼液硝态氮
- 一种水泵用叶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泵用叶轮,包括:轮盘和多个叶片,轮盘上设有中心孔,轮盘的一侧面上设有支撑盘,叶片围绕轮盘的中心孔分布在轮盘的另一侧面上,相邻叶片之间形成离心通道,每个叶片包括叶片壁和惯性柱,惯性柱与叶片壁的一个端部...
- 郑健王燕张恩继孙雨欣王珑
- 文献传递
- 沼液中全氮在非饱和均质土壤中的吸附特征试验被引量:1
- 2016年
- 为探讨沼液中全氮在非饱和均质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在室内恒温条件下,对非饱和均质土柱采用一维沼液吸附试验,测定不同沼液浓度、土壤密度及沼液入渗水头条件下渗出液电导率及全氮含量,并应用对流弥散溶质运移模型和CXTFIT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试验方案下的全氮平均孔隙水流速和水动力弥散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方案下较大密度土壤的渗出液电导率峰值点均小于较小密度土壤的峰值点;峰值点后渗出液的电导率与峰值点差值随沼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土壤密度及入渗水头条件下,随沼液浓度的增大,吸附曲线逐渐向右偏移,全氮运移吸附转折点对应时间及被截获在土柱中的全氮量增加,而吸附转折点渗出液相对浓度、平均孔隙水流速及水动力弥散度均减小;相同沼液浓度及土壤密度条件下,随入渗水头增大,土壤对全氮吸附达到饱和所需时间减少,平均孔隙水流速及水动力弥散度增大;相同沼液浓度及入渗水头条件下,随土壤密度的增大,全氮吸附转折点对应时间增长,水动力弥散度增大,而平均孔隙水流速减小。
- 郑健孙雨欣王燕张恩继
- 关键词:沼液全氮
- 秸秆颗粒形态对沟灌入渗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为了探明秸秆粉碎颗粒形态对沟灌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和土壤质量含水率分布状况的影响,采用具有不同秸秆粉碎形态的玉米叶(片状)和玉米芯(颗粒状),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并采用HYDRUS-2D软件对不同处理湿润锋运移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具有片状形态的玉米叶各处理,随混掺比例及埋深的不同,均能降低土壤的入渗率,而具有颗粒形态的玉米芯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入渗率;玉米芯混掺处理表明在埋深(10,15]cm设置混掺层能增大土壤的垂向运移距离,18%土壤质量含水率等值线垂向距离明显大于埋深(5,10]cm处理的;玉米叶不同埋深处理表明埋深(10,15]cm比(5,10]cm更能增加18%土壤质量含水率等值线的水平距离;3%Y10~15(混掺比例3%,玉米叶,埋深(10,15]cm)处理最大土壤质量含水率值达到21%,而其垂向运移距离最短,说明该处理能够有效地阻滞水分的垂向入渗,增强植物混掺层上部土壤质量含水率;采用HYDRUS-2D软件模拟的湿润锋运移值与实测值误差在3%以内,说明其能够准确描述植物混掺条件下沟灌入渗过程中的湿润锋运移特征.
- 郑健王燕蔡焕杰张恩继孙雨欣
- 关键词:秸秆沟灌入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