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武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篇导电
  • 1篇导电聚合物
  • 1篇电聚合
  • 1篇动物
  • 1篇动物体
  • 1篇动物体内
  • 1篇玉米醇溶蛋白
  • 1篇植入
  • 1篇植入后
  • 1篇生物传感
  • 1篇生物传感器
  • 1篇生物医学
  • 1篇生物医学领域
  • 1篇微球
  • 1篇量子
  • 1篇量子点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学
  • 1篇免疫学分析
  • 1篇化学发光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日本东北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日本理化学研...

作者

  • 3篇王瑾晔
  • 3篇王国武
  • 1篇狄伶
  • 1篇徐琴
  • 1篇王莉萍
  • 1篇王华杰
  • 1篇和田智之
  • 1篇卢亚楠
  • 1篇韩亦龙
  • 1篇叶一
  • 1篇宫泽阳夫

传媒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玉米醇溶蛋白动物体内植入后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初探
2013年
目的:为了考察玉米醇溶蛋白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前景,需要检测玉米醇溶蛋白植入后的免疫反应。本实验中我们将玉米醇溶蛋白管植入SD(Sprague Dawley)大鼠皮下,流式细胞仪检测植入后大鼠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含量的变化;对不同部位植入材料的组织学切片方法进行改进,用于后续机体免疫反应分析。方法:雄性SD大鼠八只,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材料植入组。分别于植入后一、二和四周对实验大鼠进行眼眶取血,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皮下或肌袋植入材料四周后,将玉米醇溶蛋白管或三维多孔支架连同周围组织一起取出,用改进的石蜡切片方法制备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结果:玉米醇溶蛋白管植入后一周,蛋白管植入组CD4+(T-test,P<0.01)和CD8+(T-test,P<0.05)T淋巴细胞的含量下降。植入后两周和四周,蛋白管植入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T-test,P>0.05)均无明显变化。植入后一、二和四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蛋白管植入组CD4+/CD8+的比值(T-Test,P>0.05)均无显著差异。改进后的切片方法可以制备出完整的、并且耐HE(hematoxylin-eosin)和免疫组化染色处理的组织学切片。结论: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出了大鼠皮下植入玉米蛋白管后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变化。并且,克服了切片制备过程中材料的脆性问题和贴片不牢固问题,可以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处理,为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玉米醇溶蛋白植入机体后的免疫反应打下了基础。
徐琴韩亦龙王国武宫泽阳夫王瑾晔
关键词:玉米醇溶蛋白植入免疫
导电聚合物的纳米结构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由于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量子效应,使纳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材料与传统聚合物材料相比,显示出更优越的性能。基于神经组织对电场和电刺激敏感性,使得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很有前景。本文综述了纳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合成方法主要关注于硬模板法、软模板法和无模板自组装法,以及这些方法中导电聚合物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总结了具有纳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如纳米颗粒、纳米纤维和纳米管等作为神经电极涂层材料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
卢亚楠王国武狄伶王华杰王瑾晔
关键词:导电聚合物生物传感器
量子点复合微球的活体荧光和化学发光双模式成像
2017年
为了探索荧光/化学发光双模式成像方法用于可降解生物材料研究的可行性,将载有量子点的可降解高分子微球(量子点复合微球)植入小鼠背部皮下,利用美国Caliper定量荧光和生物发光成像系统IVIS Lumina II观察不同时间点植入部位的荧光强度和L-012介导的化学发光强度的变化。结果显示:30 mg量子点复合微球植入28 d时,仍能检测到荧光信号。L-012介导的化学发光强度随时间逐渐减弱,第28 d时,量子点复合微球处仍存在微弱的化学发光。
叶一王国武王莉萍和田智之王瑾晔
关键词:量子点复合微球活性氧化学发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