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琛
-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行为节律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研究动物行为节律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15日-10月6日采用直接观察法、2016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行为节律进行观察,了解其行为适应对策。记录了7类中华斑羚行为,包含27种具体行为内容,通过对每种行为进行描述,建立了行为谱。中华斑羚的行为节律具有月度变化特点,摄食行为11月比例最高、站立行为8月比例最高、移动行为12月比例最高,发情行为在10月、12月出现。研究表明,中华斑羚的行为特点是对该区域生态条件与捕食风险的有效适应,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救护措施、促进隔离种群恢复具有指导作用。
- 杨婧陈照娟乌力吉王晓玲穆丽光向昌林刘波陈琛鲍伟东
- 关键词:行为谱红外相机捕食风险
- 大兴安岭南段马鹿日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13
- 2017年
- 为探明马鹿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利用自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地区的马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马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χ2=7.905,P=0.048),秋冬两季的活动强度最强,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类似;春夏两季,日活动强度在林缘开阔地生境和林间生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Z=-0.210,P=0.834)。马鹿出现晨昏活动两个高峰时段(春季05:00、19:00,夏季00:00、20:00),繁殖需求、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可能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两种生境中的活动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本研究区域内马鹿的活动很少受到生境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保护区内马鹿的种群对不同生境的季节性选择情况,为保护区更为有效地管理野生动物提供数据支持。
- 陈琛胡磊陈照娟姜秀丽乌力吉王晓玲鲍伟东
- 关键词:有蹄类动物马鹿活动节律生境类型
-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的季节性食物构成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节性构成分析,发现中华斑羚全年取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与其他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865,P<0.001),食物种类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各季节取食乔木的比例均最低,且冬季取食乔木种类仅1种。全年取食非禾本科草本种类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213,P<0.001),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受植物丰富度和可食部位,以及自身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和能量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 唐书培姜秀丽王晓玲洪美静孟和达来陈琛韩莹莹鲍伟东
- 关键词:食性适应性